中医古籍
  • 平肝化浊合剂药理研究

    平肝化浊合剂由石决明、天麻、丹参、竹茹等组成,为广东省佛山市中医院已故名中医刘博仁的经验方,具有平肝潜阳,祛瘀化浊之功。为探讨其治疗脑梗塞的作用机理,该院骨伤病中心实验室观察了该方对脑梗塞大鼠神经行为学与脑组织缺血损伤的影响。证明该方具有保护大鼠栓塞后缺血的脑组织、改善肢体运动和协调功能的作用,从而降低脑梗塞大鼠的早期死亡率,而减轻栓子栓塞后脑组织的缺血性损害可能是其治疗脑梗塞的主要实验基础。

    研究人员介绍,本实验共分为假手术组(A)、造模组(B)、平肝化浊合剂组(C)、尼莫地平组(D)四组。其中B、C、D组用同种大鼠无菌自然干燥的血凝块制作多发性脑梗塞模型。A、B组灌服蒸馏水,C组灌服平肝化浊合剂,D组灌服尼莫地平片溶液,每天给药1次,连续2周。给药结束后,观察各组大鼠死亡率和用药前后的神经行为学分级,并取脑组织做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显示,B组在用药1周后的死亡率明显升高;用药14天后,C组神经行为学分级明显优于B组;病理组织学检查发现,C组和D组大鼠脑组织中神经细胞光镜下的缺血性变化及其超微结构改变均较B组轻微。

    研究人员介绍,本研究采用接近老龄的大鼠颈内动脉注入同种动物自身血凝块的方法,模拟人类多发性脑梗塞,大鼠推注血凝块后出现对侧肢体不同程度的偏瘫,与临床多发性脑梗塞具有许多相似之处。所有造模动物在造模后其神经行为学分级均达到1级以上,而假手术组均为0级,说明模型复制成功;平肝化浊合剂治疗14天后,其神经行为学分级明显优于造模组,假手术组无明显差异;而且平肝化浊合剂组在用药1周后的大鼠死亡率与假手术组无明显差异,表明平肝化浊合剂能明显改善脑梗塞大鼠的肢体运动协调功能,降低脑梗塞大鼠在梗塞早期的死亡率。

    大鼠经颈动脉注入血凝块后,脑组织内出现梗死灶。显微镜下见神经细胞发生广泛缺血性改变,神经纤维脱髓鞘,胶质细胞灶状增生,小胶质细胞呈棒状,并有嗜神经细胞现象。神经细胞及血管周围明显疏松水肿。电镜下见神经细胞出现胞浆中线粒体肿胀、嵴消失,粗面内质网扩张等缺血性改变。实验结果表明,平肝化浊合剂和尼莫地平均能减轻栓子栓塞后脑组织的缺血性损伤,说明平肝化浊合剂减轻栓子栓塞后脑组织的缺血性损害的作用可能是其治疗脑梗塞的主要实验基础。

    中医学认为,中风是由肝肾阴虚所致的阳亢风动、痰瘀随风上逆而形成的上实下虚证,在本病的急性期,当以平肝熄风、祛瘀化浊为治疗原则。平肝化浊合剂以石决明、天麻为君,以平肝熄风;丹参、黄芩、佩兰、浙贝、竹茹为臣,以祛瘀化浊;钩藤、杭菊、泽泻为佐,钩藤、杭菊助君药平肝熄风,泽泻助臣药利湿化浊,甘草调和诸药为使,全方共奏平肝熄风、祛瘀化浊之功。临床研究表明,平肝化浊合剂能明显降低肝阳上亢型中风患者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PAl)活性和血小板—琢颗粒膜蛋白(GMP-140)含量,升高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活性,调节血管内皮细胞纤溶功能及降低血小板活化程度。研究表明,石决明、丹参、钩藤均具有抑制血小板聚集和抗血栓形成的作用;黄芩中的黄芩苷元和反黄芩苷元可抑制血栓素A2合成酶,降低血栓素A2含量,预防血栓形成;丹参、泽泻具有Ca2+拮抗作用,抑制钙离子的流入。平肝化浊合剂对脑梗塞大鼠栓塞后脑组织缺血损伤的保护以及改善其肢体运动和协调功能的作用,可能与上述作用有关。

更多中药材
  • 急性脊髓炎又称急性横贯性脊髓炎,是非特异性炎症引起脊髓白质脱髓鞘病变或坏死,导致急性横贯性脊髓损害。多发生在感染之后,炎症常累及几个脊髓节段的灰白质及其周围的脊膜,并以胸髓最易受侵。本病有三大临床特点:病损水平以下的肢体瘫痪;传导束性感觉障......
  • 王金亮 山西省平遥县中医院刘某,女,32岁。2009年7月9日初诊。半月来,经常恶心,吐涎沫,经医院诊断为神经性呕吐,服中西药未果。观其精神萎顿,面黄,就诊中干呕连连。舌淡,苔白,六脉沉细。治以温中和胃,降逆止呕。立方半夏干姜散:半夏10克......
  • 庞国明 河南省开封市中医院膏方制备,“开路药”已服,脾胃功能得调,即可服用膏方。服膏调养当要遵医服用,如果医嘱不详、服法不当,膏方的疗效也会大打折扣。服用膏方时要注意以下几点。服膏季节 一般来说,服用膏方多在冬至即“一九”开始,至“九九”结......
  • “邹润安论柴胡”作者为四川自贡怡康中医诊所王昆文。《本经》谓柴胡“味苦,平,主心腹,去肠胃中积气、饮食积聚,寒热邪气,推陈出新”。在《伤寒杂病论》中,组成含柴胡的经方共9个,而且至今仍是临床常用方,其中最著名的有大、小柴胡汤,四逆散,鳖甲煎......
  • 急性肝功能衰竭系由多种原因引起的急性大量肝细胞坏死,或肝细胞内细胞器严重功能障碍,致短期内进展至肝性脑病的一种综合征。病情凶险,发病后12~24小时发生黄疸,2~4天后昏迷,并有出血倾向,见于暴发性病毒性肝炎、对乙酰氨基酚中毒、氟烷麻醉中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