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大补元气说人参

    人参在药膳中应用广泛,但应注意剂量,辨证配膳,不可百病皆用人参,更不能人人都吃人参。人参的类似品种有多种,应注意分辨。党参为桔梗科植物,所含成分及性味与人参相似,但功能弱于人参,一般用10~30克。西洋参偏苦、寒,重在养阴生津。太子参也称孩儿参,也有补气生津功能,但功能较弱;性味甘平微苦,常用量每次10~30克。而人参常用量为5~10克,一般先浸泡,文火单煎,参汁兑入其它中药内服,如研末冲服,则每次1~2克,每天2~3次。

    给读者介绍几个食疗药膳:

    健脾养胃汤:用于因脾胃虚寒引起的胃脘胀痛、恶心呕吐、形寒肢冷、大便溏薄。取一个羊肚或猪肚,重量约1000克,翻洗干净、切块,文火煲烂,加人参100克或党参200克、山药200克、生姜50克、大枣50克及花椒、盐等调料,继续煲40分钟即可。具有温中补虚、散寒健胃作用。益气养血方:用于元气受损、身体羸弱,动则心悸气促、萎黄汗出,体虚胃寒或晚期肿瘤患者及放疗化疗引起的气血双亏。将猪腔骨或羊腔骨1000克剁块,炖约1小时,加入人参50克、大枣、花生各50克及调料,再炖1小时即可。分4~5天食用。补肺益肾酒:蛤蚧一对去头足,人参100克、枸杞子100克、知母100克、杏仁100克,置坛内或广口瓶内,加中药至高出中药3厘米,定期搅动及添酒,半月后酌加蜂蜜饮酒,每天两次,每次10~20毫升。用于肺肾两虚,肾不纳气引起的久咳气短、喘促痰涎、腰酸肢冷、萎黄面肿等症。

    人参不可滥用、久用、过量用,实症、热症、正气不虚者不用。误用人参可致胸膈胀闷、厌食、出血、头痛、烦躁,儿童可致性早熟。人参与茶、萝卜及中药藜芦、五灵脂、皂荚不可同用。

更多中药材
  • 一、可以清热解毒,甘草在中药里有调和百药的作用,就是很多有毒的药物,吃的时候可以加以甘草来缓解毒性。二、清热,它可以祛痰止咳,像甘草合剂就是以甘草为主来提取的一些有效成分。三、缓急止痛,缓急止痛是针对一些肌肉痉挛性的疼痛,《芍药甘草汤》就可......
  • 黄芪补一身之气,因为我们补气的药除了黄芪之外也有不少,像白术也是补气的。那么至于说我们这个从中医的成方来讲,补气的那个成方是四君子,参苓术草,加起来就是补气的。只有一味黄芪也可以起到完全补气的作用,那么吃上之后呢,就是比如身体乏力啊这种表现......
  • 当归头止血,当归身养血,当归尾破血,全当归呢补血活血,所以日常补血养血,我们一般选用当归身或者全当归,所以说当归全身都是宝,但是当归补血我们一般要和补气的黄芪来搭配。因为中医讲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这样补血效果才能又快又好,比如著名的当归......
  • 黄连这味中药最主要的作用:第一个是清心火,所以我们经常多梦的人吃黄连可以清心火,黄连苦口利于病。第二个厚肠胃,所以我们经常说拉肚子时候吃黄连,对吧?还有我们有个药呢,叫交泰丸,就是一个黄连和一个肉桂,一个寒的,一个热的,一个往下走的,一个往......
  • 生三七是三七直接洗净切片晒干的三七,熟三七是生三七经过炒、蒸、炸等等的加工才能够得到。生三七偏于化瘀止血,消肿定痛。熟三七偏于滋补补气补血,止血化瘀的力量它就差一点,如果想用来补气血,同时又需要活血化瘀,那么就可以用熟三七,如果仅仅需要止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