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中医学习之门径

    自从农尝百草,轩歧言病机,惜其方尚稀,降后方药渐兴,惟苦其不传,如伊尹,如和如缓、如跗,皆以医名,而未有方传世。越人受长桑君禁方,仓公受公乘阳庆之禁方,皆不见诸典籍,虽有莨菪子汤、苦参汤、火齐汤、下气汤、阳剂刚石,阴剂柔石,皆未悉其所以为方也。

    迨汉建安纪时仲景出,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着座病论以治伤寒,立方以百十三首,着《金匮要略》以治杂病,实为药方鼻祖也。世人每疑中医无系统,不知系统即在仲景书中,仲景体会前贤之精萃,如内、难二经,而着《伤寒论》,以六气为体,以三阴三阳为用;又着《金匮要略方论》,以虚实为体,而以“调以甘药?四字为用,两书融会贯通则外因内因之病,条理井然,此即中医之系统,亦即医法之定律。若舍此定律而言医,虽有一得之长,亦为杂家,非正统之可贵也。

    风寒暑湿燥火,天之六气为病,外因也;喜怒忧思悲恐惊,人之七情为病,内因也。仲景《金匮》一书,治内因各症,其原旨无非阐明内经“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二语,以为辨证之准绳,其立法亦不脱“调以甘药”四字,而以“实脾”冠之。须知“天气半月而一更”,人身之气,与之相仿,三更不愈,即为顽症,此入杂病范围。

    若夫六气感人,变化无极,仲师分六经治之,先为伤寒立法,详为辨论,俾学者得知内而脏腑,外而形骸,以及“气血之生始,经俞之会通,神机之出入,阴阳之变易,六气之循环,五运之生制,上下之交合,水火之相济,寒热虚实,温情补泻,无不悉备”。且疾病千端,治法万变,统于六经之中,然后治他气之病,隅反而旁通之,自可效如桴鼓矣!

    六经之标本中气不明,不可以治六气之病。六经之为病,各有提纲,如太阳之为病,以“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九字为提纲,阳明之为病,以“胃家实”三字为提纲,……凡病以提纲为主,参以兼见之症,必无遁情矣!

    《伤寒论》一书,为治病之模范,亦学中医者之基本功,必须熟读而探索之。

    摘自 医药空间网

更多中药材
  • 大家好,最近我接触了一个病例,这是一个女性啊, 50岁,停经半年,出现了一个比较重的潮热出汗,伴随着夜间盗汗,这个病人呢,这个停经有半年了,逐渐的呢开始潮热出汗,特别是夜间盗汗比较重,自己呢也吃了一些调理更年期的中成药,有一点效果,但是呢,......
  • 我们都知道啊,肥胖是对健康有危害的,比如说这个体脂率过高,这个体内的脂肪含量过多,会引起什么?高血压,引起胰岛素抵抗,引起心脑血管疾病,如果体重过瘦的话会导致什么呢?一样不是非常健康。这样的偏瘦的老年人呢,这个脂肪含量比较少,甚至呢肌肉含量......
  • 这个病人呢,是一个45岁一个男性,是自己做生意啊,平时呢,应酬啊,酒局也比较多,他在这个公司例行体检的时候呢,发现重度脂肪肝,然后呢,血脂特别高,我看到他一个月之前的那个体检报告了,胆固醇是7.8,甘油三酯超过了12,他自己都说了,当时抽完......
  • 这个出汗的类型啊,有很多,中医把它分为自汗,盗汗,那还有一部分病人呢?是自汗当中的一种,是以上半身出汗为主,特别是在稍微活动之后啊,或者是吃饭之后啊,或者是喝点水,马上就出现上半身出汗,以头面或者头颈部为主。那这样的病人呢,我们就要认真的分......
  • 临床上,我们发现有些老人过度的追求这些养生或者是健康,严格控制自己的饮食,或者以全素为主,甚至连蛋奶都不吃,临床上我们发现有个别老年人甚至因为控制这些饮食造成了营养不良,甚至是严重的贫血,是在临床上都发生过,这就得不偿失了。老年人随着年龄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