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太子健

    太子健 组成:太子参6克、柴胡4.5克、黄芩6克、法半夏6克、桂枝3克、赤芍6克、蝉衣3克、丹参6克、炙甘草3克、红枣12克

    功能:和解表里,调和营卫,增强体质

    主治: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迁延期及恢复期。

    用法:先将药物用水浸泡30分钟,先武火后文火,煎20-30分钟,第二汁煎10-15分钟,共取汁160-200毫升,分2次服

    方解:本方系由《伤寒论》柴胡桂枝汤加味而成。原治太阳表邪未尽,邪入少阳之证。方中柴胡解表,黄芩清里,桂枝通阳,芍药敛阴,太子参扶正,半夏化湿,姜枣草调和中州。共奏和解表里,调和营卫,改善并增强体质之功。由于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主要表现为反复感冒、咳嗽,痰喘、哮喘,病情时缓时著,似有往来不已之势,表未尽而正已虚,枢机失利,病在少阳,兼及太阳。若单一解表,则更虚其表,一味固本则有碍其邪。因此可按和解表里,调和营卫,疏利枢机法施治。柴胡桂枝汤俱此功效。此外,本病还与风邪入于血分,风血相搏相关。根据治风先治血的原则,加入丹参、蝉衣等活血散风之品。纵观全方,寒热并用,消补兼施,表里同治,恰合小儿易寒易热、易虚易实的病理特点。实验研究显示该方可使正常幼鼠的免疫机能活化,增加气虚小鼠体重及脾脏重量,升高血红蛋白,提高淋巴细胞转化功能。

    临床应用:当呼吸道感染基本控制后,症状逐渐减轻减少,可不失时机的应用本方。方中剂量可随小儿年龄、体重适当增减,3-4岁的小孩可按处方中剂量应用。兼有咳嗽者宜加杏仁、象贝、炙冬花,以止咳化痰;低热未平者,宜加蛇舌草、连翘、知母,以清热解毒,廓清余邪;盗汗自汗者宜加生黄芪,鲁豆衣、鳖甲,以固表敛阴;鼻塞善嚏涕清者,宜加防风、辛夷花、白芷,以疏风通窍;纳呆者宜加生山楂、谷麦芽、鸡内金,以消积化滞。疗程一般掌握在1个月左右。若中途又有新感者,先控制感染,然后择机调理。病情渐趋稳定后可考虑停药观察,注意饮食调养并加强护理,适当户外活动及体育锻练。若病情尚未稳定,仍有反复者,可继续服药1个月左右。连续观察治疗的时间不得少于3个月。俞景茂

    俞景茂,1942年12月生,浙江省平湖市人,1981年毕业于中国中医研究院研究生部,获医学硕士学位。现任浙江中医学院教授,主任中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医系副主任,中国中医药学会儿科专业委员会常委、副会长等职。

    从医30余年,博览医书,崇尚实践,主张医疗、教学、科研相结合,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开拓创新。擅长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哮喘、遗尿症、多动症等儿科常见病、疑难病的治疗。已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正式出版学术专著10余部。点校《小儿药证直诀》、《医验大成》、《幼科折哀》等古医籍。在《实用中医儿科学》中任副主编,在《基层中医临证必读大系·儿科分册》中任主编。累计正式出版的论文论著的总字数已逾l00万字。主持“遗尿停的临床及实验研究”课题,其成果1995年获浙江省中医药科技进步一等奖。完成《金匮要略校注》的部级课题,1992年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二等奖。作为中医药高级丛书之一的《中医儿科学》(任副主编),经国家教育部审批,将作为中医儿科学硕士研究生教材。30余年来的不懈努力和矢志不渝地探索,促进了中医儿科事业的发展,为中医儿科学术水平的提高和人材的培养作出了贡献。

更多中药材
  • 身体健康的人,舌头红润有光泽,舌苔表面的光滑无异常,但是如果舌头中间出现了裂痕,而且久久不会消失,这说明咱们的身体可能出现了一定的问题,要引起一定的重视。那么舌头有裂纹究竟有哪些原因呢?第一,阴虚血亏,身体内血热内盛,舌面就会出现萎缩,并且......
  • 大家可以看看这个方子。枳术汤出自东汉大医张仲景《金匮要略》,该方由枳实、白术两味中药组成。枳实味苦,心酸,性温,归脾胃大肠经,苦难能降,是往下走的,刚好把上冲的那股气儿给降下来。我们常说脾虚生痰湿,气滞也会生痰,而且气滞的痰容易卡在咽喉,枳......
  • 第一消化不良,脾胃虚弱典型的临床表现就是消化不良,我们都知道胃主受纳脾主运化的,脾和胃不能很好的工作,那么就会出现食欲不振,胃脘不适等症状。第二排便不畅,通常来讲,如果你脾胃虚弱了,那么下边就会出现两种状态,第一种呢,就是大便溏薄,甚至叫做......
  • 首先,我们要做的就是调节饮食,这是最不花钱也是最有效的方法,用药期间干锅烧烤,路边摊小吃,烟酒辛辣,通通需要忌口,平时啊,可以选择一些既清淡又有营养的容易消化的食物。第二,就是需要调节情志,都说性格决定命运,做一些自己喜欢做的一些事情,让自......
  • 第一,我们胃痛,胃胀,两胁胀痛,嗳气,生气的时候加剧疼痛,与情绪相关的胃部症状,那么一般与肝气郁结,肝横逆犯胃它是有关系的,这个时候需要疏肝和胃来进行调理。第二,吐酸,夫酸者肝木之位,由火盛制金不能平木,则肝木自盛,故为酸也。明代宫廷贤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