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止嗽饮

    组成:黄芪30克,党参10克,炙百部10克,炙紫苑10克,冬瓜子10克,杏仁10克,大麦冬10克,枸杞子10克,甘草5克。

    功效:益气养阴,化痰止咳。

    主治:小儿久咳不愈,或咳嗽反复发作,面色欠华,食少易汗,晨起或活动后咳嗽加重,喉间有痰声,舌质淡红,舌苔薄净或薄黄,脉濡滑,常用于小儿支气管炎、类百日咳综合征、小儿迁延性肺炎、慢性肺炎等表现有上述症状者。

    用法:每剂水煎2次,合并2次煎液,约300~400毫升,冰箱冷藏,服时温热,分4~6次,2天服完。

    方解: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脏腑娇嫩,腠理疏松,特别是面色少华易汗者,更是卫表不固,询其既往常有厌食、挑食或腹痛反复发作,大便不调等病史。正虚邪恋,是久咳之根源。故方用黄芪、党参为君,补肺脾之气,扶正祛邪。两药同用,既能补益中土,温养脾胃,又可入肺补气,固护卫阳,旨在增强免疫功能,此为正本清源之治。用杏仁、冬瓜子清润肺气,化痰止咳,配炙百部、炙紫苑共用为臣,二药炙用,更善温润,清温并用,使方药温而不燥,清而不寒,顺肺守中和之性,则咳嗽乃平,佐以大麦冬、枸杞子能养肺肾之阴,气阴双补,肺脾肾同治,则咳嗽自愈。方中甘草为使药,既能益肺脾之虚,助参芪之功,又能调和诸药,祛痰治咳。

    综观全方,集气阴双补、温润并用、肺脾肾同治、化痰止咳于一体,可使卫表固密,脾胃健运,肺气肃降。对小儿虚证久咳可谓药证相符,疗效明显,常能药到病除,临床屡试不爽。

    加减应用:若口干,舌质红,肺胃阴虚明显者,加玉竹、生地黄以养肺胃之阴,润肺止咳。若咳而有痰,喉间痰鸣,可加莱菔子、苏子等肃降肺气,温化痰湿。若咳呈阵作,甚则咳剧呕吐,加姜竹茹、旋覆花和胃化痰,降逆镇咳。若伴咽干燥痒者,加玉蝴蝶、元参清咽润喉。若咽红伴有外感者,加马勃、望江南以疏风利咽。若大便干结者,加大黄、海南子以通腑气,肺与大肠相表里,肺气以降为顺,腑气通则肺气降,肺气降则咳嗽平。

    李乃庚,1940年生,江苏盐城市人。早年就读于盐城医专中医专业五年,毕业后又师从于儿科专家江育仁教授,迄今从事儿科临床、教学、科研工作近40年。

    历任盐城市中医院儿科主任、副院长、院长等职,现任盐城市中医研究所所长、主任医师、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兼任中国中医儿科学会常务理事,江苏省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1994年被评为江苏省名中医,1997年被确定为全国第二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逐步形成了诊断注重望诊、用药立足祛邪、方法灵活多样的学术指导思想,精于儿科杂病,善用外治疗法。曾多次在南京、南通、珠海等全国外治学习班讲学,推广外治疗法在儿科临床的应用。主编了《小儿外治疗法》等学术专著4部,参加编写了《实用中医儿科学》等医学著作5部,发表论文30多篇,获省、市科技进步奖5项,国家专利2项

    --------------------------------------------------------------------------------请使用 IE

    4.0版本进行浏览,最佳显示800*600.

    E-mail:nhhn@nhhn.gd.cn

    南 海 市 卫 生 局

    Copyright1999.07

    地址:广东南海市桂城

    电话:(0757)63333946233826

更多中药材
  • 张红光 张微微 河南省汤阴县伏道乡西水磨湾村张国兴诊所“脑血管疾病”在中医上属“中风病”范畴,其本病发生的病因主要以内因为主,内虚为本,加以七情、饮食、劳倦等因素,以致肝风、肝火內动,或痰湿、瘀血内阻而发病。对于症见“半身不遂,言语不利,口......
  • 新生儿败血症是指病原体侵入婴儿血液循环,并在其中生长繁殖,产生毒素而造成全身感染性疾病,本病病死率高,合并症多,是严重危害新生儿健康的疾病。早产儿、男孩、胎膜早破>24小时、母产时发热、羊水有腐败恶臭味的婴儿发病率高。病因病机内因多与新生婴......
  • 吕波 黑龙江省中医研究院张某,男,47岁。阴囊潮湿反复数年,春夏较重,秋冬较轻,内裤每日一换,但阴囊潮湿依旧,食纳不佳,体胖腹大,平素喜饮酒,舌体胖大,苔黄白,舌根腻,脉滑。中医辨证:湿热下注。处方:萆薢20克,黄柏15克,苍术15克,石菖......
  • 毛进军 河南省驻马店市第四人民医院中医自古流传一句话:“中医的不传之秘在于药量”,就是说中医治病,在辨证准确的前提下,必须药量轻重适宜,才能取得良好的疗效。笔者认为,这里所说的“药量”,不仅仅是指方剂中药物的剂量,更重要的是指药量间的配伍比......
  • 李军 四川省巴中市中医院痤疮,俗称青春痘、粉刺、暗疮,是青春期常见的皮肤病,痤疮是一种发生于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皮肤病。中医学称之为“粉刺”、“面粉渣”、“酒刺”、“风刺”等,并认为素体阳热偏盛是痤疮发病的根本;饮食不节,外邪侵袭是致病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