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陈纪藩

    陈纪藩教授生在广西,父亲和祖父都是中医。年轻时由于一次意外腿部受伤使他下决心投考医学院。58年到64年,他在广州中医学院读书,毕业后同时进行教学科研和临床实践。祖父辈对陈纪藩的教诲给了他很大的影响。给他启发最深的就是:“中医是仁术”,学习中医就是将来治病救人,在看病期间,陈教授目睹了许多类风湿病人痛苦的状况,特别是一个广西小女孩的病情,使陈纪藩留下了终生难忘的印象。

    采访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陈纪藩 院长

    那个广西的女孩子才两岁多,出来就发高烧,每天都是烧到40度,看来看去都没有用,最后确诊是个类风湿病,当时我们也是束手无策,用了很多药,他的烧还是退不下来,眼看着病人在烧,做医生的心里是很痛苦的,没有办法控制它。

    从那以后,陈纪藩立志要在类风湿病的治疗上有所突破。在大学毕业留校任教以后,陈纪藩教授中医经典著作《金匮要略》。这本书是东汉大医家张仲景所著,他在这部书中最早提出了辨证论治。书中对类风湿病有专门的论述。陈纪藩认真地揣摩这些经典理论,发觉中医治疗类风湿有显著优势。因此,陈教授对《金匮要略》情有独钟。

    《金匮》这本书他强调一个脏腑辨证,中医的脏腑辨证强调一个整体观,对人的这个病要从整体去考虑,那么这个对类风湿病的治疗,对类风湿病因病机都是比较好的,而且它是专门有一章,一篇是论述个历节病的,对类风湿病各个阶段的治疗,几乎都可以在里面找到他的方剂和用药,这个对我的启发比较大。

    在古代并没有类风湿这个病名,通过症状对照,类风湿就是中医古称的历节病,痛风或者叫痹症,《金匮要略》对此症的描写还是比较准确,称此病诸肢节疼痛、消瘦、脚肿还有一个全身症状就是恶心和呕吐。

    他从它的发病原因、发病机理到症状到治疗全都有记载,而且描述的比较准确,有三条方都可以治疗这个病,我们把这个方,把它合起来取它的长处,制成现在这个类风湿的药,最原始、最启蒙的就是这个东西。

    10年前,陈纪藩教授开始按自己的思路研究对类风湿的治疗,他首先给自己的研究设定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他从古籍中找来药方,配成了一个基本方。在对选入的各味药进行了药理分析后,制成一种药剂,并且开始在动物身上做试验。他认为,他对类风湿的认识是一个未知数,一切都要从头开始,掌握第一手的材料,几批动物试验的结果,证明这个药方是有效果的,而且比西医的同类药毒副作用小。在国内做完试验后,他又到国外做了同样的试验,结果是一样的。于是他才把药物拿来做临床观察。

    第二阶段,在临床方面我们就是要找找这个药,这个方,为什么能治疗这个类风湿病,也就是说为什么能消肿止痛,那我们先做这方面的试验研究,包括临床研究,但后来也发现这个药是有比较好的消炎镇痛效果。第三个阶段我们再找一下,它到底作用在那个环节,也就是对肌体的免疫功能有没有起到调节作用。这是我们现在开始做,接下来要做的事情就是从现在的分子水平去研究这个药的治疗类风湿的机理。

    陈教授针对类风湿的不同类型,研制出几种相应的成药。

    我第一个治的用中药制好的病人是澳大利亚的华侨,结婚3个月就得病了,得病就起不了床,全身的关节都肿了,他到澳大利亚治疗了很长一段时间,后来回到我们国家治疗,这个病住院3个月左右,3个月稍微过一点点,那么他的症状全部都缓解了,用我们的话说达到临床缓解,高高兴兴回去了。当时对我们的震动很大,因为类风湿病按照目前来看,这个病无论从基本研究到临床研究都是没有被攻破的堡垒,也就是说还没有一个根治的办法,那么出院时取得这个效果是出乎于我们意料之外的。

    类风湿的病人在全国范围内有五六百万人,患者往往要忍受极大的痛苦,有的还因此致残,生活无法自理。这位河南患者就诊之前在家已处于瘫痪状态,一个月前入院治疗,病情大有好转。

    河南患者:当时我的手弯曲,早上红细胞沉降的时间很长,伸不直,几个关节都在疼痛,很难忍,晚上就觉得骨头好象泼辣椒水一样的疼痛,不能入睡,通过这段时间的治疗,关节没那么痛了,晚上泼辣椒水的这个症状没了,就是转到骨节下边有点发热,就是晚上热,其它的关节各方面逐渐的都比较好。

    陈教授的工作被他们同行所关注,人们希望他能取得更大的进展。陈教授也积极与国内国外的同行对中医治疗类风湿进行更深层次地探讨,力争取得进一步的突破。

    从试验研究到临床研究,现在已经进入到它的机理的研究,应该说我做了一定的工作,但要真正的把这个病拿下来,或者说从临床上把他攻克下来还要有一段路要走,我们最终的目的是搞一个高效、低毒,能够长期服用的药出来。

更多中药材
  • 王金亮 侯红霞 山西省平遥县中医院王某,男,13岁。2007年8月29日初诊,自入秋以来即感胃脘不适,时有吐泻,继之病情加重,现水浆入口即吐,米粒难进。口渴而喜饮,但愈饮愈渴,昼夜嗜睡,脉沉濡,舌红,苔白。此乃暑湿内蕴,胃阳不振,脾气也伤,......
  • 张英栋 山西省晋中市第三人民医院唐代大医孙思邈继承了历代医家对温疫的预防经验和诊治思想,提出了“瘴疠”、“温风”、”毒气”等病因,肯定了“毒”是传染病的主要病原,治疗上突出清热解毒。但提到避瘟时却倡用温药。避瘟为防病,“凡能依时摄生者,可居......
  • 何钱 贵州省江口县人民医院方药组成:生白术60克,麦冬30克,生地黄18克,炒枳实30克,柴胡30克,元参18克,厚朴30克,熟大黄6克。水煎服,每日一剂,分3次服。此方为贵州名医石恩骏教授治疗习惯性便秘之专用经验方。石氏认为人体气机升降出......
  • 急性心肌梗是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供血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的心肌因严重而持久的急性缺血而致心肌坏死。临床表现有持久的胸骨后剧烈疼痛,发热,白细胞计数、血清心肌酶增高以及心电图进行性改变,常伴严重心律失常,心力衰竭或休克,是冠......
  • 王金亮 山西平遥中医院王某,女,41岁。2009年9月13日初诊。腹痛泄泻1年余,大便日3~5次,便稀,有时带有黏连之物,伴腹痛,每逢情绪波动则腹痛腹泻加重,胸闷腹胀,嗳气少食。腹部触之,脐上有索条状块物,时有低热。舌质红,有瘀斑,苔薄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