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中医医德的内涵与精髓

    中华文明是世界最古老的文明之一。在中华文明发端之初,我们的祖先在开展医疗活动的同时,即“催生”了中医的原始医德。从传说中伏羲、神农的“尝百草、制九针”,到张仲景的“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和孙思邈的“精勤不倦,大医精诚”,乃至现代施今墨的一丝不苟和郭春园的无私奉献,中医医德从久远的古代孕生并经历代医家“言传身行”而不断传承演进,经久而不衰,以至成为中医学术和中医事业持续向前发展的内在动力。

    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尊重生命是中医医德最重要的思想基础和最突出的人文学特征。《黄帝内经》指出:“天复地载,万物备悉,莫贵于人”。肖纲《劝医论》写道:“天地之中,惟人最灵,人之所重,莫过于命”。唐代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强调“人命至重,有贵千金”。张景岳在《类经图翼·自序》中论及:“医之为道,性命判于呼吸,祸福决自指端,诚不可猜摸尝试,以误生灵”。“夫生者,天地之大德也。医者,赞天地之生者也。人参两间,惟生而已,生而不有,他何计焉?”在这里,大家都反复强调了做为医生就一定要对人对生命高度尊重和倍加珍惜,须知人命关天和责任重大,决不可草率从事和等闲视之。与此同时,还特别提出要对所有的人予以关爱和尊重,“若有疾厄来求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老幼妍蚩,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表现了“普同一等、同仁博爱”的人道主义普世思想。

    仁善立业

    医德属于伦理学范畴。在中国历史上,伦理学的产生常常以孔孟儒家学派的产生为标志。孔子曰:“汎爱众而亲仁”。孟子曰:“恻隐之心,仁也。”《礼记·中庸》曰:“仁者,人也,亲亲为大。”可见儒家伦理学所宣扬的是一种涉及到他人、社会的一种“仁爱亲亲”的人生哲学和道德观念。中医传统医德深受儒家伦理学影响,不仅在内涵构成上融溶了丰富的仁学精神,而且在形式表徵中也常常将“仁”字作为特征性用“辞”。首先将医学定位为“仁术”,赋予医学以仁慈至善的精神内涵,同时也强化了医生职业的神圣与高尚。如明李时珍在《本草纲目·序》中说:“夫医之为道,君子用之于卫生,而推之以济世,故称仁术。”明代裴一中在《言医》中指出:“医何以仁术称?仁,即天之理、生之源,通物我于无间也。医以活人为心,视人之病,犹己之病。”其次,将医生良好的德性称为“仁心”,鼓励、鞭策医者以仁爱之心尊重生命、善待患者、博爱群生。如明代医家龚廷贤《医家十要》第一要便是:“一存仁心,乃是良箴,博施济众,惠泽斯深。”孙思邈也在《大医精诚》中从职业角度对医者以“仁心”立术立业进行了系统论述,并提出对病人不论“贵贱贫富,长幼妍蚩,华夷愚智”,都要一视同仁。第三将“德性”好的人或医德好的医生称为“仁人”,把“仁”做为评判医生资格及其道德操守的基本标准。如晋代杨泉在《物理论》中指出:“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清代喻昌在《医门法律》中认为:“医,仁术也。仁人君子必笃于情,笃于情,则视人犹己,问其所苦,自无不到之处”。由上可见,“仁心”、“仁人”、“仁术”是中医传统医德仁学内涵的三大要素,只有“心存仁义之心”的“仁爱之人”,才能将医学真正变成济世活人的“仁术”。

    师道传承

    师承授受是中国历史上文化传承的一种重要方式,也是中医药学发展演进的重要方式。中医医德作为一种伴生于中医药学术的道德文化,同样具有明显的师道传承特征。也正由于这个原因,其才能前后承继不衰和不断发扬光大。这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历史上很多名医收徒授业时首先要考察学生的德性,认为“非仁爱不可托也,非聪明理达不可任也,非廉洁淳良不可信也。”并言传身教,使学生最终成为“即有善艺,又有仁心”的“真良医”。如元代著名医家李杲,对弃儒学医前来拜师求学的罗天益问道:“汝来学觅钱行医乎?学传道医人乎?”罗天益毫不犹豫地回答:“亦传道耳”。李杲遂欣然收其为弟子。此后10年,罗天益既学到了李杲良好的医德,又得到了其医术真传。

    贵义贱利

    贵义贱利是孟子性善论所倡导、体现的价值观,是儒家的经典思想之一,对中医医德的形成与完善具有深刻的影响。唐孙思邈在《大医精诚》中指出:“医人不得恃己所长,专心经略财物”,“不得以彼富贵,处以珍贵之药,令彼难求,自炫功能”。清《吴鞠通行医记》写道:“良医处世,不矜名,不计利,此为立德。”清代名医费伯雄说:“为救人而学医则可,为谋利而学医则不可。我之父母有疾欲求医相救者何如?我之妻子儿女有疾欲求医相救者何如?易地以观,则利心自淡矣。”另外,许多医家还身体力行,作出表率,如扁鹊活虢国太子而不受金帛绘彩之赠;明代医家范彬遇到贫苦的患者就接到家中免费治疗,还供给饮食;清代医家于省三“遇贫无力者贳之”,累积数千金之多等等,表现了古今良医重义贱利、一心救民病苦的高尚品德。

    精术显德

    医学的根本任务在于以术济人,良好的医德必须以精湛的医术为载体。因此,中医历代医家都十分重视把“精术”作为“立德”的根本和基础。孙思邈在《大医精诚》中首先强调了医学乃“至精至微之事”,“故学者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也就是说必须从“至精至微”处深刻认识为医之关天重任,从而刻苦钻研,不断提高医术。清人王世雄在《回春录序》中说:“医者,生人之术也,医而无术,则不足生人。”认为一个医生若无精良医术,即使仁心厚重,也毫无用处,不能救人于病危之中。叶天士更是入木三分地指出术不精则无异于杀人,他在临终时告诫后人:“医可为而不可为,必天资能悟,语书万卷,而后可借术济世。不然,鲜有不杀人者,是以药铒为刀刃也”。一语警天,当为医者谨记借鉴。

更多中药材
  • 王金亮 山西省平遥县中医院张某,女32岁,2008年10月17日初诊。患者于3月前晨起发现头枕部斑秃一块,后来逐渐发展而成全秃,经多方医治罔效,头部光亮,羞于见人,夜寐多梦,大便干,月经先期,量多色红,口干舌红,少苔,脉细数,辨证为心血亏损......
  • 庞国明 河南省开封市中医院编者按:膏方又称膏滋,系指药材反复煎煮,去渣浓缩后加辅料制成的半流体或固体制剂,是中医的传统剂型。随着近年来膏方热的广泛兴起,膏方在应用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凸显出来。河南省开封市中医院院长、河南省首届名中医庞国明教授就......
  • 毛进军 河南省驻马店市第四人民医院《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并治》中麦门冬汤方证条文说:“大逆上气,咽喉不利,止逆下气者,麦门冬汤主之。麦门冬汤方:麦门冬七升,半夏一升,人参二两,甘草二两,粳米三合,大枣十二枚。上六味,以水一斗二升......
  • 王业龙 安徽省岳西县王业龙中医诊所湿疹是一种变态性疾病,临床比较多见。中医学文献中虽无湿疹之名,但对有些疾病的记载与湿疹相符合,如“奶癣”、“旋耳疮”、“绣球风”、“四弯风”等。其发生多与体质因素有关。或饮食失节,脾失健运,湿热内蕴;或素患......
  • 蒋玉清 安徽亳州市华佗中医院李某,女,68岁。2011年4月15日初诊。患者自诉胃热明显,脸红发热,纳可,心烦,汗出恶风,大便6日未解,易困,疲倦无力,舌红苔白干,脉数。辨证为太阳阳明合病,治以两解二阳。处方:生石膏30克,知母10克,生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