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分泌性中耳炎

    分泌性中耳炎又称为非化脓性中耳炎,是以鼓室积液及听力下降、耳鸣耳痛为主要特征的中耳非化脓性疾病,中耳积液为浆液漏出液或渗出液,亦可为粘液。本病可分为急性、慢性两种,慢性分泌性中耳炎可因急性分泌性中耳炎未得到及时与恰当的治疗,或由急性分泌性中耳炎反复发作,迁延转化而来。成人常发生在感冒后,改变头部的位置可影响听力,当鼓室内液体稀薄时平卧位听力有所改善,起床后听力反而差。儿童患病常为双耳,易被忽视。患者耳内有气泡声和吹哨声,特别在擤鼻涕和吞咽时更明显。本病冬春季多见,小儿和成人均可发病,为小儿常见的致聋原因之一。儿童在患有急性扁桃体炎及增殖体炎后应警惕此病的发生,成人在流感、感冒后出现的传导性耳聋,也要考虑此病。

    临床表现以耳内闷胀感或堵塞感、听力减退及耳鸣为最常见症状。常发生于感冒后,或不知不觉中发生。有时头位变动可觉听力改善。有自听增强。部分病人有轻度耳痛。儿童常表现为听话迟钝或注意力不集中。检查:鼓膜内陷,表现为光锥变短、分散或消失,锤骨短突明显外突,锤骨柄变水平,前后皱襞变明显。鼓膜呈粉红色或黄色、淡黄色油亮,透过鼓膜可看到液平面,此液面呈一头发丝状弧形线,称发线,当头位变动时此液平面保持水平位。有时可见到液体中的气泡。慢性者鼓膜增厚混浊色发暗。鼓气耳镜检查可见鼓膜活动度受限。

    本病相当于中医学“耳胀”、“耳闭”等范畴。其病是因外感风热或风寒及肝胆湿热,致耳窍经络阻塞,气血滞留而发病;或因肾虚、湿痰阻肺、脾虚湿困及气血瘀滞所致。临床常见的证型有:

    1.肺经风热型:证见耳内胀闷微痛,耳鸣如闻风声,听力减退,听自己说话声较响,惟欠清晰,常喜以手按耳,鼓膜稍充血,轻度内陷,可伴有鼻塞、流涕,舌微黄,舌苔薄,脉浮数。

    2.肝经湿热型:证见耳内闭闷,听力下降,耳鸣,耳膜外隆,伴头身沉重,苔白腻,脉滑。

    3.脾胃气虚型;证见耳胀闷如棉絮塞之,听力减退逐渐加重,耳中蝉鸣,劳而更甚,鼓膜内陷明显,失去正常光泽,也可见面色淡白无华,舌质淡,脉缓细。

    4.肝肾阴虚型:证见耳内闷胀轻微,听力减退明显,耳中蝉鸣昼夜不息,夜间尤甚,鼓膜萎缩、菲薄,或见灰白色沉积斑块,可伴有腰酸膝软,头晕眼花,舌红苔少,脉细弱。

    5.肾阳亏虚型:证见听力下降,耳鸣、伴腰酸肢冷,面白体倦、纳少便搪,尿频,舌淡苔薄,脉细弱。

    本病的治疗原则为改善中耳通气,清除中耳积液及病因治疗。

    [临床疗效]采用纯中药治疗本病174例,痊愈(耳闷胀消失,听力恢复正常,中耳积液阴性,鼓膜正常)165例,显效(耳闷胀消失,听力减退明显好转,中耳积液阴性)9例。

更多中药材
  • 相信很多人都听说过黄麻素,人们对它褒贬不一 ,很多人对它产生抗拒和厌恶,其实只是因为我们对它认识不够全面,麻黄素是麻黄(Ephedra)中所含的生物碱,在古代中国医学的《伤寒论》中巳作为生草药用于治疗,1887年由长井长义进行了结晶分离,本......
  • 我们常说的中药其中有些是由很多不一样的药材组合在一起形成的,药材虽不同,但组合在一起却对治疗疾病有着更好的疗效,麻黄桂枝汤就是由不同成份组成的一种中药,它对人的身体具有神奇的保健功效,被广大的朋友们所信赖和推崇,麻黄桂枝汤在医学上也同样发挥......
  • 大家一看名字,麻黄根和麻黄根本就是一种东西嘛,名字相像的物种有许多,然而他们有时并不是同一种植物,就像麻黄根和麻黄两者的功效截然不同;我们来看一下麻黄根和麻黄的区别,麻黄,发汗散寒,宣肺平喘,能利水消肿;麻黄根,治阳虚自汗和阴虚盗汗;两者完......
  • 现在的女性朋友大多数都在遭受着痛经的困扰,有时候来月经之后,就会喝红糖水来缓解痛经的情况,红糖水还具有补血的作用;现在喝红糖水的方式是越来越多,比如使用生姜加红糖水具有暖胃驱寒的作用,生姜葱白红糖水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喝过,那么生姜葱白红糖水的......
  • 我们在做菜的时候都会放一些大葱,觉得这样炒出的菜味道更加鲜美,其实大葱除了可以作为配料以外,还有着很高的药用价值呢,很多人在感冒发烧的时候会喝一些葱白水,这是因为葱白具有发汗解表的功效;萝卜也是生活中常见的一种蔬菜,那么葱白萝卜水的功效与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