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坐骨神经痛

    坐骨神经是支配下肢的主要神经干。沿着坐骨神经分布区域内(即臂部、大腿后侧、小腿后外侧和脚的外侧面)的疼痛称为坐骨神经痛。坐骨神经痛的原因大多数是由于坐骨神经行经途中附近结构病变侵犯了坐骨神经而引起的。例如常见的有外伤引起的腰椎间盘突,妊娠后期膨大的子宫压迫、子宫和附件炎、臀部肌肉注射部位不恰当,把刺激性的药物注射至坐骨神经干而引起神经的化学性损伤。少数患者可因脊椎椎管内肿瘤,脊柱、骶髂关节、髋关节的外伤、结核、炎症、肿痛而引起。以上叫做继发性坐骨神经痛。另有少数患者找不到明确的原因,往往在受凉后或在潮湿的环境中久居而发病叫做原发性坐骨神经痛、或坐骨神经炎。坐骨神经痛多发生于中年男子,以单侧较多。

    (1)临床表现

    原发性者常有受寒冷、潮湿的病史;继发性者可有腰椎扭伤史,或腰骶、骨盆关节及盆腔内疾患等。病侧下肢疼痛,由腰部、臀部开始向大腿后侧、小腿外侧及足背外侧放射,呈“针刺”、“刀割”、“触电”样持续疼痛,弯腰、咳嗽、喷嚏、大便时均可加重;病侧下肢微屈,或健侧卧位可减轻疼痛。痛久者下肢无力,肌肉松软,伴小腿或足部麻木感。

    患者站立时常健侧着地用力,坐位时向健侧倾斜,患肢屈曲。直腿抬高时病例下肢疼痛(小于等于70度)。坐骨神经于走行处有压痛点。患腿肌张力降低,跟腱反射消失,或肌肉萎缩。病侧肌肤可有神经障碍、营养不良的其它表现。

    (2)理化检查

    腰穿:继发性者脑脊液蛋白增高,椎管梗阻。

    X线检查:腰椎X片显示前凸消失,甚至后或侧弯,椎间隙变窄,椎体前后缘出现骨赘形成等。

    西医治疗主要针对病因治疗,如止痛剂、镇静剂、维生素类药。

    坐骨神经痛是临床常见病,属中医痹证范围,即为筋脉痹。中医理论认为,肝主筋、藏血、主疏泄,故宜从血、从气论治。本病有虚实之分,实者多为外邪侵袭、气滞血瘀、络脉闭阻而痛;虚者以肝肾不足,难以濡养,而痛势缠绵;也有虚实夹杂,病情迁延者。

    [临床疗效]采用纯中药治疗600例,痊愈(临床症状消失,体征转为阴性,行动如常)528例,好转(症状基本消失,体征有所缓解,有轻度不适)48例,进步(症状减轻,仍有较明显的阳性体征)24例。总有效率100%。

更多中药材
  • 一、肾气亏虚型,症状表现为经期或经后小腹隐痛喜按、月经量少、色淡质稀、头晕耳鸣、腰膝酸软、小便清肠、面色晦暗、舌淡苔薄、脉沉细。调理方法是:补肾填精,养血止痛。二、气血虚弱型,症状表现经期或者经后小腹隐痛喜按、月经量少、色淡质稀、神疲乏力、......
  • 第一种是月经频发,如果月经周期短于21天,我们称为月经频发。第二种情况是月经稀发,如果月经周期超过35天,甚至几个月才来一次月经,我们成为月经稀发。第三种情况是阴道不规则出血,阴道流血没有规律性,可能发生在两次月经之间,也可能沥沥拉拉毫无时......
  • 第一个湿热型,它的表现呢我们看脸上长痘,油光满面,便秘或大便糖稀,舌头红,或者是舌苔发黄,这调理我们需要疏肝利胆,清热祛湿啊。第二种情况是痰湿型的,它是临床表现来看就是易胖体质,痰湿型这个类型一看就是个胖人体质,同时伴有四肢沉重,习惯躺着或......
  • 第一种类型:心火偏亢,症状表现为心烦不寐、烦躁不宁、怔忡、口干舌燥、小便短赤、口舌生疮、舌尖红、苔薄黄、脉细数,我们调理的方法是:清心泻火,宁心安神。第二种类型:肝郁化火,症状表现为急躁易怒、不寐多梦甚至彻夜不寐、伴有头晕头胀、目赤耳鸣、口......
  • 减肥现在临床呢,我们中医减肥的方法很多。第一个是针灸减肥,就是我们针灸当中的针刺啊,穴位埋线,拔罐,以及我们穴位按摩,这些方法都可以达到减肥的目的。第二个方面,我们是药食同源的方法,我们中药中的代餐饮,药膳这些东西,从饮食和运动方面,以及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