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春季的食养原则

    按照中国人的习惯,立春标志着春季的开始,是一年廿四个节气中的第一个,在每年阳历的2月4日前后。此时气温逐渐升高,冰冻开始融解,天下万物包括人体在内,经过冬三月的蛰藏之后,阳气开始上升,万物开始萌发,使人感到一种万象更新的气息。“春气之应,养生之道”,应助长这“萌生”的信息。此时人体内的“肝气”也随之升发,因肝气喜条达,故不宜抑郁而宜疏泄。雨水过后是惊蛰,此后可闻春雷,冬眠的动物开始苏醒、出土,这又是“生”的气息催发的结果。春分时昼夜等长,古人称此为“阴阳各半”。到清明,雨量更加增多,湿度增加,百草萌芽,春耕大规模地开始了。此时人体内的肝气正旺,凡冬天保养不当者,春天易得温病。一般宿疾如高血压病、哮喘、皮肤病及过敏性疾病等容易在此时复发,也见胃、十二指肠溃疡病的患者有因饮食不当而导致胃出血的。故在饮食上应忌发物,诸如虾、竹笋、雄鸡、海鲜等应尽量少吃。

    根据上述原理,在整个春季里,食养原则是减酸益甘而养脾气。因为春天肝气旺,肝旺容易克伐脾土而引起脾胃病,而酸味是肝之本味,故此时应减酸味,不能再助长肝气以免过旺,这样可以保护脾气不受克伐。甘是脾的本味,为了抗御肝气的可能侵犯,增加甘味以增强脾气,可以此加强机体的防御。例如疏理肝气的陈皮、平熄肝风的杭菊、柔肝和脾的谷芽等,都是合时宜的食养食品。在春季里,大自然为人类提供了不少野菜,如马兰头、苜蓿、蓬蒿菜等都有良好的清肝明目的作用。正因为此时脾胃容易受损,因此应注意少进难以消化的食物,尤其是老年人更应注意,如酒不宜过量,冷馔、粽子、粘冷肥腻之物均应严格控制,以免影响脏腑的正常功能。如果调养不当,过与不及都将伤及肝气。肝气伤则夏天当令的心火将失其所生,到了夏天心火会不足,心火不足,寒水将乘机侵犯而易致寒变,即该热时不热,该长者不长,中医学称此现象为“逆春气,养长者少”。

更多中药材
  • 王金亮 山西平遥中医院王某,女,41岁。2009年9月13日初诊。腹痛泄泻1年余,大便日3~5次,便稀,有时带有黏连之物,伴腹痛,每逢情绪波动则腹痛腹泻加重,胸闷腹胀,嗳气少食。腹部触之,脐上有索条状块物,时有低热。舌质红,有瘀斑,苔薄白,......
  • 沈知行 浙江省杭州市江干区人民医院浙江省立同德医院施仁潮主任中医师,从事中医临床30余年,灵活运用丹溪痛风方治疗痛风,取得显著疗效。现将其运用丹溪痛风方治痛风的经验介绍如下。论发病,重“热血得寒,瘀浊凝涩”元代名医朱丹溪在《格致余论》中就设......
  • 魏文浩 魏斋 河北省保定市清苑县中医医院辨证论治是中医认识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同病异治是辨证论治中一个重要而具体的方面。临床上常见同一种病,由于病机不同,所表现的证也不同,治法也各异。试举例说明。案1王某,男,47岁。1988年4月5日初......
  • 王兵 中国中医科学院《神农本草经》首言麻黄“破癥坚积聚”,其后诸家本草对此功效少有提及,并且高等中医院校五版教材《中药学》在附录《本经》麻黄条文时唯独删除了这一句。盖因其功效特殊,且临床应用又有辛温耗气,峻汗伤阴之弊,故而提及较少。直至明代......
  • 胡本先 陕西岚皋县中医医院朱某某,男,39岁,发现蛋白尿一年,在当地医院治疗效果不佳。现尿蛋白3+,血压150/90mmHg,主诉腰膝酸软,舌淡紫,苔白,脉弦。辨证属脾肾两虚,瘀血阻滞。治法:健脾益肾,活血祛瘀。处方:生黄芪40克,党参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