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柔者寿长

    春秋时代的老聃,世称“老子”是位伟大的思想家。他的老师常枞,学问极其渊博,对许多问题都有奇特的而独到的见解。一天,常枞病了,老聃前往探望。其间,有一段对话,对后世的影响怎么估量也不会过高:

    “你看,我还有牙齿吗?”常枞张开嘴巴让老聃看,之后问道。

    “没了!老师,您的牙齿都掉光了。”老聃看了看,摇头地回答。

    “那么,还有舌头吗?”常枞吐出舌头问。

    “有。老师,您的舌头还在。”老聃据实回答。

    “您懂我的意思吗?”常枞进而探问。

    “坚硬的已经掉了,而柔弱的却仍存在。”老聃思索了一会,领悟地答道。

    “好!好!正是这个意思。”常枞高兴地肯定。

    在老师的启发下,老聃悟出了“柔弱可胜刚强”的思想。于是,“柔克刚”的哲学命题问世了。

    是的,牙齿是人体最为坚硬的,再硬的食物遇上它都得望风披靡,可它常年累月地与食物“硬碰硬”,有的疼了,渐渐地松动了,有的从中间折断了,最后一个个地掉了;而舌头虽软弱无比,却长存着。这个事实告诉人们:刚强者命短,柔软者寿长。

    柔为何能长寿?原来,柔就是心平气和,从容不迫,不焦不躁,因之,气血通畅,各个脏嚣运转自如,较好地协调内在和外在环境的关系,使人体的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常处于一种有规律的缓释状态,自身(包括心脏和血管等)的健康也就得到了有效保障。

    而“刚”者则正好与之相反,刚愎自用,恣肆随意,喜怒无常,置生理过程于非常状态,影响健康,尤其是发生激烈对抗的时候,欠缺迂回精神,亦欠缺妥协精神,非要拼个死活、争个高低不可,置自身于应激状态,这岂能不折寿?

    这就是“柔”为何寿,而“刚”为何夭的奥秘所在。

    明代养生学家吕坤,在他的《呻吟语》中告诫人们:“天地万物之理,皆始于从容,而卒于急促。”并说:“事从容则有余味,人以容则有余年。”

    著名人口学家、曾任北京大学校长的马寅初先生,一生历尽艰难,可他遇事从容,处世乐观,曾书写一幅对联以自勉:“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他于101岁仙逝,正是一生从容自若的心境,使他虽处境多难而能长寿。

    明乎此,我们再看现实生活中的老人群体,凡长寿者,绝大多数性格温和,而性格暴躁者则少之又少。这,也是“柔”而长寿的重要例证。

更多中药材
  • 有些疾病适合在夏天治疗,因为夏天阳气比较旺盛,人体也与四时相应,人体的阳气也被激发出来,在这个时节适合有一些冬天易发的疾病,在这个时候治疗。第一个就是咳喘类疾病,很多病人一到入冬或者入秋的时候,就出现肺气的一些症状,比如说咳嗽,喘促,甚至哮......
  • 糖尿病在我们中医把它叫做消渴,本质上来讲这是以阴虚为主的一系列并发症,那么有肺阴虚,胃阴虚,肾阴虚等等,那么总的来说是以气阴两虚为主的这么一系列的症状表现。那有些病人服用了很多降糖药,或者已经开始扎胰岛素了,但是这个血糖始终呢降得不是很理想......
  • 知百地黄丸呢,出自于清代的《医宗金鉴》是在六味地黄汤的基础之上加了知母和黄柏,经常呢用于治疗肾病,糖尿病,更年期综合症,男性的遗精,早泄,不育症等,这些疾病会表现为潮热,颧红,口干,烦躁以及失眠盗汗等阴虚火旺的人群。......
  • 黄芪能够增强免疫力,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有很多这样的研究,所以很多人用它来泡水代茶,去预防治疗过敏性鼻炎,慢性支气管炎,反复的感冒,哮喘以及慢性胃炎等等。但是大家在使用的时候呢,把握好它的适应症很关键,凡是由于脾肺气虚而出现气短,乏力,自汗......
  • 为什么说补中益气丸是办公室人群的常备药?由于现代社会的快节奏、高压力,过度的用脑和经常熬夜,很多人就会出现胸闷气短,食欲下降,懒言啊,甚至于肛门下坠啊这些症状,这是中气耗伤的表现。而补中益气丸当中的白术、柴胡、人参、黄芪等这些药呢,可以益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