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洞穴养生

    洞穴养生是指利用自然环境中的天然洞穴或人工洞穴,作为摄生防病和康复治疗的方法。以前人类,习居洞穴以避寒暑,躲猛兽,图生存,繁子孙,历尽沧桑。随着社会的进步,天然洞穴虽不再是常住的居处,但它的特殊环境,对人类防病治病、益寿延年、促进身心健康的意义,一直未被忘却。据文献记载,早在商周时期,人们就发现居住洞穴对人的身心健康有着积极的养护作用,并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当时一些炼丹道士和养生家,常居住洞穴烧丹炼汞、铸剑、导引练功,以享天年。秦代名医扁鹊,曾“隐居岩岳,静心敛神。精修医道”。人们称他为神医。隋唐医家孙思邈,曾攀登山岩,遍尝药草,捣炼药石,隐洞独修,从事医药的研究,后人尊之为药王。其后,他又久居洞穴(即后世称之药王山真人洞)。并以此洞穴为人治病、养神、练体,研究医药文献,探求长寿之道,著书立说。写下了《千金翼方》、《千金要方》、《摄养枕中方》、《存神炼气铭》等著述。总结出自汉至唐的医学成就。到了北魏,由于宣武帝及其家人患“斑烂皮肤病”,长期不愈。为求皮肤病治愈,乃凿石为洞,居穴治疗。由此,以洞穴疗疾者日众,求奇穴异洞养生者蔚然成风,凿石造洞达2000余个。举世闻名之龙门石窟即成于此时。若无天然洞穴,古人则采用人工造土室的办法来代替。如“魏王召置土室中闭试之……颜色悦泽,气力自若,精神盈足,智慧通彻”。迄至清代,洞穴养生治病,有了进一步发展。李时珍《本草纲目·木部》引葛洪《抱朴子》说:“上党赵瞿病癞历年,垂死,其家弃之。医置山穴中,配以松脂等药物治疗。瞿服百余日,其疮都愈,颜色都悦,肌肤玉泽”。

    洞穴养生法深受人们的重视,尤其是环境好的洞窟,更易促进疾病的康复。明·李诩《戒庵老人漫记·游月岩记》载:“岩形如园廪,中可容斛,东西两门通道,当洞之中而虚其顶,自东望之,如月之上弦;自西望之,如月之下弦。徒倚四顾,奇石森列,满壁而是,眉睫之间,变幻纷沓。当此之时,不知胸中有何物,亦不知天地间更有何事。一日游此处,以故目若为之明,耳若为之聪,心若为之爽”。描述了洞穴疗法对人精神、心理的良好影响。近年来,调穴疗法的康复价值,已引起国内外学者的重视和应用。郭子光等同志已将岩洞疗法列入《中医康复学》,杭州附近的瑶林山洞,已设立了疗养病床。实践证明,洞穴疗法对多种伤情疾病,具有治疗康复和养生防病的作用。

    洞穴疗法之所以有治疗作用,主要是环境良好,使人精神宁静、情绪安定、心志怡悦,对精神损伤患者尤为适宜。洞中多为恒温,冬暖夏凉,寒暑变化较小,有利于正气虚衰,适应能力差的患者康复;而且洞中尘埃和微生物少,空气清鲜,对隔离治疗是比较理想的环境。如此洞穴,不能不说是防病治病、益寿延年的好地方。

    摘自:《中国中医药报》文/单健民

更多中药材
  • 一、肾气亏虚型,症状表现为经期或经后小腹隐痛喜按、月经量少、色淡质稀、头晕耳鸣、腰膝酸软、小便清肠、面色晦暗、舌淡苔薄、脉沉细。调理方法是:补肾填精,养血止痛。二、气血虚弱型,症状表现经期或者经后小腹隐痛喜按、月经量少、色淡质稀、神疲乏力、......
  • 第一种是月经频发,如果月经周期短于21天,我们称为月经频发。第二种情况是月经稀发,如果月经周期超过35天,甚至几个月才来一次月经,我们成为月经稀发。第三种情况是阴道不规则出血,阴道流血没有规律性,可能发生在两次月经之间,也可能沥沥拉拉毫无时......
  • 第一个湿热型,它的表现呢我们看脸上长痘,油光满面,便秘或大便糖稀,舌头红,或者是舌苔发黄,这调理我们需要疏肝利胆,清热祛湿啊。第二种情况是痰湿型的,它是临床表现来看就是易胖体质,痰湿型这个类型一看就是个胖人体质,同时伴有四肢沉重,习惯躺着或......
  • 第一种类型:心火偏亢,症状表现为心烦不寐、烦躁不宁、怔忡、口干舌燥、小便短赤、口舌生疮、舌尖红、苔薄黄、脉细数,我们调理的方法是:清心泻火,宁心安神。第二种类型:肝郁化火,症状表现为急躁易怒、不寐多梦甚至彻夜不寐、伴有头晕头胀、目赤耳鸣、口......
  • 减肥现在临床呢,我们中医减肥的方法很多。第一个是针灸减肥,就是我们针灸当中的针刺啊,穴位埋线,拔罐,以及我们穴位按摩,这些方法都可以达到减肥的目的。第二个方面,我们是药食同源的方法,我们中药中的代餐饮,药膳这些东西,从饮食和运动方面,以及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