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张景岳养生有理

    摘自《中国医药报》张景岳(名介宾),字会卿,明末会稽(今浙江绍兴)人。

    张氏精心研究《黄帝内经》30年,有深厚的中医理论功底。他总结前人及自己毕生经验,编辑成《景岳全书》64卷,集内、妇、儿、外等各科之大成。张氏针对当时医学界皆从刘河间“六气皆从火化”及朱丹溪“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之说,习用寒凉之弊,结合自己的医疗经验,提出了“阳常不足,阴本无余”、“得阳则生,失阳则死”的理论,从而丰富和发展了中医的益寿理论。阴阳得平衡,身体才康健张氏在《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和王冰”阳气根于阴,阴气根于阳”等理论的指导下,深

    入阐述了“阴阳互根”原理:“阴阳之理,原自互根。彼此相须,缺一不可,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他认为阴平阳秘(阴阳平衡)乃是人体健康的根本保证。并说:“阴阳二气,最不宜偏,不偏则气和而生物,偏则气乖而杀物。”意即人体阴阳在消失过程中,如果一方偏衰或偏胜,破坏了正常的平衡就会致病,就易衰老。

    阴阳皆无余,益寿重益肾

    张氏根据《黄帝内经》所说的女子二七、男子二八而天癸至和,人年到四十而阴气自半的观点,指出:“人生全盛之数,惟二八之后,以至四旬之外,前后止二十余年,而形体渐衰矣。”形体之衰虽是阴气亏虚的表现,但阴气生成和衰败都以阳气功能作用为主导。因此,他说:“阴以阳为主”。张氏把人体之阳气比喻为自然界的太阳,说:“天之大宝,只此一九红日,人之大宝,只此一息真阳。”指出阳为“发育之首”、“性命之本”,“得阳刚生,失阳则死”。不过张氏在强调阳气重要性的同时,并不忽视阴精的作用,提出“阴以阳为主,阳以阴为根”,人在生长发育的过程中,真阳主“生发”,真阴主“成长”,它们互根互用,不可独存。

    虽然五脏皆有阴阳,但张氏特别重视命门(肾)中的元阴(元精)、元阳(元气)。他认为,命门无精、元气为化生腑腑精气的根本。他说:“五脏之阴气非此不能滋,五脏之阳气非此不能发,若元精足,五液充则形体赖而强壮,元气充,五气治则营卫赖以和调。”因此,命门的元阴元阳亏损是肝脏阴阳病变的根本。

    张氏无论在治病疗疾,还是益寿保健上,都十分重视补肾。他认为,通过补肾,可以治疗命门水火不足的病症,并提出著名的补肾原则:“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由此制定了左归丸、右归丸等方。右归丸根据“阴中求阳”、“精中生气”之法,除用益火壮阳药之外,又辅以熟地大补真阴,使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左归丸根据“阳中求阴”、“气中生精”之法,除用滋肾养阴药外,又加鹿角胶以温补填精,使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张氏的这些理论为后世应用补肾法延缓衰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文/宁在兰

更多中药材
  • 小儿惊厥是脑功能暂时紊乱导致神经元导常放电所致,为儿科常见症。一般以1~5岁小儿为多见。临床表现现为突然意识丧失,全身痉挛性或强直性、限局性抽搐,发作时间过久,可因缺氧引起脑组织不可逆性损害。中医学称之为“惊风”,由于发病有急有缓,证候表现......
  • 王业龙 安徽省岳西县王业龙中医诊所决明子味微苦微甘,性平,微凉。归肝、肾、大肠经。功能清热明目,润肠通便。《神农本草经》将决明子列为上品,谓其“主青盲、目淫、肤赤、白膜、眼赤通、泪。服益精光,轻身”。《日华子本草》言其“助肝气,益精;用水为......
  • 魏文浩 魏斋 河北省保定市清苑县中医医院倒换法,以金元刘河间(《宣明论方》卷十五)的倒换散为代表方。此方治癃闭不通,小腹急痛,无问久新。亦属关格之病。《诸病源候论·关格大小便不通候》指出:“关格者,大小便不通也。大便不通谓之内关,小便不通谓......
  • 郭俊田 河南省西华县人民医院失瘖有虚实之分。《景岳全书》曰:“喑哑之病当知虚实;实者其症在标,因窍闭而瘖也,虚者其症在本,因精气内夺而瘖也。”《张氏医通》曰:“失音大都不越于肺,然须以暴病得之,为邪郁气逆,久病得之为津枯血槁……”实证 实证......
  • 皋永利 山东中医药大学关于“辨证分型”,中医界又有争论,反对意见认为,“辨证分型”会固化辨证论治的灵活性,有违辨证论治的根本精神,不利于中医临床思维的发展。笔者以为这是对“辨证分型”的误识。“辨证分型”对中医贡献巨大,不容否定。是对疾病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