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夏季:中暑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中医学认为,夏季感受暑热病邪是引起中暑的外因,而正气不足则是导致外邪侵袭而发病的内因。夏季暑气当令,温度高、湿度大,人体若正气不足或劳累过度耗伤津气,暑热之气便可侵入人体而发病,因此,本病的发生具有明显的季节性。一般情况下,老年人、长期卧床病人、产妇、新生儿容易中暑,室外作业者也容易中暑。张平医生认为,本病的治疗以清暑泄热为基本治法,要突出一个“快”字。

    中医治疗

    依照病情辨证论治,可取得很好的疗效。

    暑入阳明

    症见突然高热、头痛头晕、汗多口渴、苔黄燥、脉洪数等。本证为暑热伤气,热盛阳明所致。治以清暑泄热。白虎汤加减:生石膏30g、知母10g、甘草10g、芦根30g、西瓜翠衣30g、粳米10g。

    暑伤津气

    症见发热心烦、自汗口渴、神疲倦怠、苔少、脉虚无力等。本证为暑热伤气,津气两伤所致。治以清暑泄热,生津益气。清署益气汤加减:西洋参10g、石斛10g、麦冬10g、黄连6g、竹叶10g、荷梗10g、知母10g、甘草10g、粳米10g、西瓜翠衣30g。

    津气欲脱

    症见发热骤降、大汗不止、心烦口渴、精神倦怠、脉虚无力等。本证为暑伤津气,气虚欲脱所致。治以益气,生津,固脱。生脉散加减:人参10g、麦冬30g、五味子10g、石斛10g、粳米10g、西瓜翠衣30g。

    暑热动风

    症见发热、肢体抽搐、牙关紧闭、神昏不醒、脉象弦数等。本证为暑热炽盛,引动肝风所致。治以清暑泄热,平肝息风。羚羊钩藤汤加减:羚羊角粉1.5g(冲服)、钩藤10g、桑叶10g、川贝6g、鲜生地30g、菊花10g、生白芍10g、生甘草10g。

    情况紧急时,可根据病情给予紫雪散、至宝丹、安宫牛黄丸鼻饲,也可针灸强刺激人中、内关等穴。

    西医治疗

    1.先兆中暑与轻症中暑

    患者应立即离开高温作业环境,到阴凉安静的地方休息,补充清凉含盐饮料,即可逐渐恢复。轻症中暑而有呼吸和循环衰竭倾向时,应给予葡萄糖生理盐水静脉滴注,必要时可用呼吸和循环中枢兴奋剂。

    2.重症中暑

    必须紧急抢救。治疗原则是将过高的体温迅速予以降低。纠正水、电解质与酸碱的紊乱和积极防治休克、脑水肿等。降温的具体方法有两种:

    物理降温

    将患者安置在常温(25℃)的安静病室中。在头部、腋下和腹股沟等处放置冰袋,用冷水、冰水或酒精擦身,同时用风扇向患者吹风。必要时可将患者全身除头部外浸在4℃的水浴中,给患者四肢降温,以防止周围血液循环的瘀滞。在物理降温初期,由于表皮受冷的刺激可引起皮肤血管收缩和肌肉震颤,反而影响散热甚至促进机体产热,使体温上升。因此,目前多数主张用药物及物理联合降温方法。

    药物降温

    目前采用的降温药物主要是氯丙嗪,其作用有以下几方面:控制下丘脑部体温调节中枢;扩张周围血管,加速散热,松弛肌肉,减少肌肉震颤,防止身体产热过多;降低细胞的氧消耗,使身体更好的耐受缺氧,对抗组织胺的作用,预防休克。

    阿司匹林等药物可与氯丙嗪协同使用。

    在上述各种降温过程中,必须加强护理,密切注意体温、血压和心脏情况。一待肛温降至38℃左右时,应立即停止降温,以免发生体温过低而虚脱的危险。

    3.合并症的防治

    老年人和有心血管病变者静脉补液不宜过速;有心力衰竭倾向者宜及早应用快速洋地黄制剂;有急性肾功能不全者,要严格限制水分和钠盐的摄入,尤其要注意血钾的浓度;有黄疸者宜用大量维生素b和c;昏迷患者易发生吸入性肺炎或合并其他继发性感染,可适当应用抗生素预防。

    总之,中暑是可以预防的,只要我们做好防护,就可以避免伤害。

更多中药材
  • 各种原因使体温升高,超过正常范围称为发热。中医学认为,凡六淫邪毒、疫疠之气入侵肌腠,正邪相争,或内伤七情,饮食劳倦而致人体脏腑功能紊乱,阴阳失调,表现以发热为主要症状,体温升高在39℃以上者,称为高热。临床可分为外感高热与内伤高热,以外感高......
  • 苗小玲 河南中医学院经方研究所脑囊虫病是由寄生虫(猪绦虫为主)所传染的一种顽固性脑组织及大脑中枢严重损伤的颅脑内疾病,病人痛苦大,后遗症多。根据临床特征可分为脑实质型、脑室型、脑膜型及混合型。河南中医学院王付教授多年临床用纯中药治疗本病,取......
  • 王金亮 侯红霞 山西省平遥县中医院喻嘉言云:“脾胃者土也,土虽喜燥,然太燥则草木枯槁,土虽喜润,然太湿则草木湿烂,以补滋润之剂,使燥湿相宜,随证加减耳。”补脾胃者,当使燥湿相宜,医者选方用药,当以甘味为主。《内经》指出:“五味入胃,甘先入脾......
  • 马建国 山东曲阜第二人民医院蒋某,女,51岁。2010年12月3日初诊。述其2010年3月以来,在无明显诱因情况下,双手掌指、足底开始起粟粒至高梁粒大小水疱,密集或散在分布,不久即变成黄绿色脓疱,有痒热感,反复而发9个月。其间曾去几家医院检......
  • 王兵 中国中医科学院“风为百病之长”源自《黄帝内经》,《素问·风论》曰:“风者,百病之长也,至其变化乃生他病也。”王冰注曰:“长,先也,先百病而有也。”《素问·骨空论》亦曰:“风者,百病之始也。”外感六淫,风淫为始,风邪为外感疾病初起的主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