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从《本经疏证》来看乌头赤石脂丸

    厦医师有云:

    “因为年代过久,汉朝又是用竹简写书,难免脱落些文字,因此临床上如果中医按照金匮中的原方来制作丸剂是无效的,此方我将其中乌头取出,改变另一味药加进去之后,病人服后是一剂知,二剂已,目前只有我跟我的学生知道我删改了乌头这味药,所以我改原名(乌头赤石脂丸)成为乌金丸.”

    桂林古本:

    ------------------------------------------------------

    乌头赤石脂丸方

    乌头一两 蜀椒一两 附子五钱 干姜一两 赤石脂一两

    ------------------------------------------------------

    宋本:

    ------------------------------------------------------

    乌头赤石脂丸方

    乌头一分 蜀椒一两 附子半两 干姜一两 赤石脂一两

    ------------------------------------------------------

    由桂林古本对照宋本来看乌头这味药剂量差别很大,可推知宋本有误,所以服用无效.倪海厦医师自制乌金丸,虽不知以何药易之,但其必有高明之处,可谓殊途同归,下面是《本经疏证》对乌头赤石脂丸方的阐述,摘抄如下:

    金匮要略乌头赤石脂丸。联用附子乌头。治心痛徹背。背痛徹心。其义最为微妙。沈明宗曰。邪感心包。气应外俞。则心痛徹背。邪袭背俞。气从内走。则背痛徹心。俞藏相连。内外之气相引。则心痛徹背。背痛徹心。即经所谓寒气客于背俞之脉。其俞注于心。故相引而痛是也。夫藏为俞气之所根。俞为藏气之所驻。谓其连属。则诸俞总在足太阳一经。经脉与藏并不相通也。故治俞者未必能藏。治藏者未必能及俞。附子乌头以气相属。系不相连。而同施并投焉。则可知两物为用。温藏之寒。即能外及俞之痛。治俞之痛。即能内及藏之寒。故方中蜀椒干姜赤石脂皆用一两。并附子乌头二物。亦僅及共数。可见虽用二物。原若只用一味。而其感通呼吸之理。已寓于其间矣。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则栝楼根实并用。蘼芜(川芎的苗)芎穷(穷加艹)并用。蜀漆恒山(这是什么?)并用。古人皆必有意义于其间。所当深长思者也。

    由此可见乌头赤石脂丸中用“乌头”未必就是错误,错的只是量。

更多中药材
  • 生三七是三七直接洗净切片晒干的三七,熟三七是生三七经过炒、蒸、炸等等的加工才能够得到。生三七偏于化瘀止血,消肿定痛。熟三七偏于滋补补气补血,止血化瘀的力量它就差一点,如果想用来补气血,同时又需要活血化瘀,那么就可以用熟三七,如果仅仅需要止痛......
  • 人参有以下功效一:大补元气,像我们平时气虚同时感觉有点身体发冷的人呢,可以用人参煲汤喝就可以。二:复脉固脱,特别适用于气阴两虚的人。三:生津养血,人参既能够补气,同时呢还能够生津,像我们胃阴不足的人,一定要加入人参,同时人参能通过补气来生血......
  • 藏红花至明代传入中国,记载在李时珍《本草纲目》被列为药用,是一味名贵的中药材。那藏红花到底有什么作用呢?对于月经量少、月经延后、经期腰酸腹痛、血块多、面色暗淡、脸上斑点比较多的女性尤为合适。那它到底怎么用呢?取四到六根泡水当茶叶,可以反复冲......
  • 有些疾病适合在夏天治疗,因为夏天阳气比较旺盛,人体也与四时相应,人体的阳气也被激发出来,在这个时节适合有一些冬天易发的疾病,在这个时候治疗。第一个就是咳喘类疾病,很多病人一到入冬或者入秋的时候,就出现肺气的一些症状,比如说咳嗽,喘促,甚至哮......
  • 糖尿病在我们中医把它叫做消渴,本质上来讲这是以阴虚为主的一系列并发症,那么有肺阴虚,胃阴虚,肾阴虚等等,那么总的来说是以气阴两虚为主的这么一系列的症状表现。那有些病人服用了很多降糖药,或者已经开始扎胰岛素了,但是这个血糖始终呢降得不是很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