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小青龙汤活用

    仲景名方小青龙汤功在解表散寒、温肺化饮,是一首发汗祛痰方剂。用于治疗外有表寒、里有寒饮所致之恶寒发热,无汗,咳喘,痰多而稀,或痰饮喘咳,不得平卧,或身重浮肿,舌苔白滑者。笔者在临床运用中,审证求因,灵活用之,疗效显著。

    一、温肺化饮,调和营卫而止汗

    侗某,女,58岁,主诉自汗3年,不分寒暑汗出湿衣,虽经益气固表、温补阳气治疗均罔效。病人汗出清冷,背部恶寒,头晕乏力,舌淡苔白滑,脉沉弦。辨证为饮邪阻肺,宣发失常,营卫失调,汗孔开合失司,治以温肺化饮,调和营卫,以小青龙汤加味:麻黄5克,细辛3克,白芍10克,五味子9克,桂枝6克,干姜5克,半夏10克,浮小麦10克,服药3剂后自汗减少,再服3剂后自汗完全消失,后以玉屏风散益气固表而善后。

    本证乃饮邪内停于肺,使肺失宣发,汗孔开合失常。小青龙汤可温肺化饮,温阳散寒,调和营卫治其本,加浮小麦收敛止汗治其标,诸药合用,营卫和调而汗止。

    二、温阳散寒,行水通调而止泻

    袁某,男,21岁,半月前外感风寒后,发热恶寒,咳嗽吐清稀白痰,鼻流清涕,虽经治疗而诸症未减,一周前又腹泻不止,舌淡苔白滑,脉沉滑。脉症合参,辨证属寒邪犯肺,留滞不去,下迫大肠,传导失常。方用小青龙汤加味:麻黄5克,桂枝6克,干姜6克,五味子9克,半夏10克,芍药9克,细辛3克,炙甘草6克,茯苓12克,车前子10克,3剂后微微汗出,诸症减轻,继服3剂后小便量多而泻止,余症亦除。

    肺为水之上源,风寒袭肺,肺失宣降,通调失职,水液不能下输膀胱,流注肠道而泄泻。小青龙汤温肺散寒,使肺气宣畅,水道通调,水液下走膀胱,大肠传导正常。又加茯苓、车前子利水渗湿以助其功,则腹泻停止。

    三、温化通阳,蠲饮布津而止渴

    刘某,男,62岁,患者烦躁口渴、口唇干燥多日,曾服滋阴清热、生津润燥之品,口渴依旧。病人面色晦暗,口渴咽燥,时有咳嗽气逆,舌苔白腻,脉弦细。辨为水饮内停,阻滞气机,气不化津,津不上承。方用小青龙汤加减:桂枝10克,白芍12克,细辛3克,半夏10克,五味子9克;茯苓12克,猪苓10克,车前子12克。服药3剂后烦渴减轻,上方加麦冬、元参、花粉各10克,5剂后症状消失。

    病人年事已高,正气虚弱,阳气不足,饮邪内停,滞留于胸,阻滞气机,使气化不利,水津失布,口腔失润。小青龙汤去麻黄、干姜防其辛温宣散太过,用桂枝、细辛温化水饮,半夏、茯苓、猪苓、车前子通便利尿,使饮邪下泄,气化复常,津能上润,又配以酸甘化阴之白芍、五味子,则烦渴自止。

更多中药材
  • 组成:生地15克,山茱萸10克,旱莲12克,粉丹皮9克,泽泻10克,茯苓12克,猪苓15克,怀牛膝12克,桑寄生15克,白茅根30克,生益母草30克,黄芪30克,小叶石韦12克。功效:滋阴益肾,利湿清热,益气化瘀。主治:肾阴虚、水热互结、瘀......
  • 支气管哮喘(以下简称哮喘)是世界上最常见的慢性呼吸道疾病之一。中国成人哮喘的发病率约为10%,儿童哮喘的发病率约为12%。近年来,它仍在逐渐增加。目前,许多患者对这种疾病了解不多。因此,世界卫生组织将每年5月的第一个星期二设立为世界哮喘日,......
  • 有些女孩从月经开始就有痛经问题,轻度下腹痛,经过后,逐渐缓解;严重腹痛难以忍受,面色苍白,身体瘦,声音低,甚至伴有昏厥等症状。这种情况属于原发性痛经,在未婚妇女中更为常见,大多数在月经初潮或初潮后不久开始发病,腹痛主要位于下腹中部,喜欢热,......
  • 胆道蛔虫是一种常见的急腹症,以30岁以下的青少年较多。胆道蛔虫需要与上腹部其他急腹症进行鉴别,如胃痉挛、急性胃炎、胰腺炎、胆石症、胆道蛔虫和胆石症并存,有时很难识别。因此,当诊断不明确时,西医镇痛解痉,掩盖症状,延误诊断;中药因煎药费时,呕......
  • 现代名医施金墨先生从医60多年,博览医籍。他在古今中外都在寻找。他学习严谨,医理透彻,临床经验丰富,疗效显著,尤其是善用对药。现总结施老治疗失眠的经验,介绍如下:辨证施治分九法。施老将临床上看到的失眠分为四种情况:睡眠不能;睡眠时间短,醒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