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口味异常的中成药疗法

    口味异常是指患者自觉口中的味觉异常,如口酸、口苦、口咸等等,这往往是脏腑功能失调的外在表现之一。若脏腑发生病变,在出现全身症状的同时,也往往会出现口内味觉异常。因此,患者口味异常可作为中医诊治疾病的依据之一。当然,在诊治口味异常时,还需要结合其他症状进行辨证施治,才能取得满意的效果。中成药对口味异常有一定疗效,可选用下列中成药治疗。

    一、中成药内治法

    (一)口臭:口臭是指口中出气有臭味,自觉或为他人所闻而言。中医辨证治疗口臭分为以下三型:

    1.胃热上蒸型:主要表现为口臭,口渴饮冷,舌生疮糜烂,牙龈赤烂肿痛,大便干结、小便短黄,舌红苔黄腻,脉滑数。当以清胃泄热为治,可选用黄连上清丸,每次9g,每日3次口服;三黄片,每次4片,每日3次口服;牛黄清胃丸,每次9g,每日3次口服。

    2.痰热壅肺型:主要表现为口气腥臭,胸痛胸闷,咳嗽痰黄黏稠,大便干结,小便短黄,舌红苔黄腻,脉滑数。当以清热宣肺为治,可选用羚羊清肺丸,每次9g,每日3次口服;清气化痰丸,每次9g,每日3次口服;复方鱼腥草片,每次5片,每日3次口服。

    3.肠胃食积型:主要表现为口中酸臭,脘腹胀满,嗳气吞酸,大便溏薄或泻下不爽,小便短少,舌淡苔厚浊腻,脉滑。当以消食化积导滞为治,可选用用保和丸,每次9g,每日3次口服;大山楂丸,每次1丸,每日3次口服;木香槟榔丸,每次9g,每日3次口服;复方鸡内金片,每次5片,每日3次口服。

    (二)口苦:口苦患者常有心烦易怒,头晕头痛,目赤胁痛,小便黄短,大便偏干,舌边尖红等,可以用龙胆泻肝丸,每次9g,每日3次口服;丹栀逍遥丸,每次9g,每日3次口服;夏枯草膏,每次10毫升,每日3次冲饮;茵栀黄口服液,每次1支,每日3次口服;熊胆丸,每次9g,每日3次口服;金钱草冲剂,每次1袋,每日3次冲饮。

    (三)口酸:口酸是指口中自觉有酸味,甚者他人闻之有酸气。

    1.肝胃不和型:主要表现为口中发酸,嘈杂吞酸,食少纳呆,嗳气,胁肋胀痛,舌淡苔薄脉弦。当以疏肝和胃为治,可选用调胃舒肝丸,每次9g,每日3次口服;加味左金丸,每次9g,每日3次口服;沉香化气丸,每次9g,每日3次口服。

    2.宿食停滞型:主要表现为口中发酸,或嗳气酸腐,纳呆恶食,脘腹胀满,舌淡苔厚浊腻,脉滑。当以消食化积导滞为治,可选用枳实导滞丸,每次9g,每日3次口服;加味保和丸,每次9g,每日3次口服;香砂养胃丸,每次9g,每日3次口服;曲麦冲剂,每次1袋,每日3次冲饮。

    (四)口咸:是指口中自觉有咸味,有时伴有咸味痰涎排出,咽干口燥,头晕耳鸣,五心烦热,腰膝酸软,夜寐不安,多梦盗汗,小便短赤,舌红苔少,脉细数。当以养阴益肾为治,可选用知柏地黄丸,每次9g,每日3次口服;大补阴丸,每次9g,每日3次口服;滋阴甘露丸,每次9g,每日3次口服。

    (五)口淡:口淡是指口中味觉减退,患者自觉口内发淡而无法尝出食物滋味,伴不欲饮食,神形疲惫,短气乏力,舌淡苔薄白,脉细弱。当以健脾益气,芳香和胃为治,可选用参苓白术散,每次10g,每日3次冲饮;人参健脾丸,每次9g,每日3次口服;香砂六君子丸,每次9g,每日3次口服。

    (六)口腻:口腻是指口舌黏腻,滞涩不爽。

    1.寒湿困脾型:主要表现为口中黏腻,口淡不渴,不思饮食,胃脘满闷,肢困乏力,舌淡苔薄白,脉细弱。当以健脾利湿为治,可选用平胃散,每次10g,每日3次冲饮;理中丸,每次9g,每日3次口服;良附丸,每次9g,每日3次口服。

    2.湿热中阻型:主要表现为口中黏腻滞涩,口气秽浊,食不知味,口干不欲饮,脘腹胀满,胃纳减退,舌红,苔黄腻,脉滑。当以清热利湿为治,可选用甘露消毒丹,每次9g,每日3次口服;六合定中丸,每次9g,每日3次口服;清胃黄连丸,每次9g,每日3次口服。

    二、中成药外治法

    (一)黄连胶囊:取药2粒,去掉胶囊,倒出细末,清水调为糊状,分成两份,外敷双足心涌泉穴,每日1换,连续3~5天。可清热解毒,适用于口臭、口苦。

    (二)黄芩片:黄芩片3粒,研为细末,清水调为糊状,分成两份,外敷双足心涌泉穴,每日1换,连续3~5天。可清热解毒,适用于口臭、口苦。

    (三)金匮肾气丸:取本品1丸,研为细末,用清水适量调为稀糊状,分成两份,置于伤湿止痛膏上,外敷双足心涌泉穴,每日1换,连续3~5天。可温肾益气,适用于口咸、口淡。

    (四)伤湿止痛膏:吴茱萸适量,研为细末,用清水适量调匀,外敷肚脐或双足心涌泉穴,伤湿止痛膏固定,每日换药1次,连续5~7天。可上病下取,引热下行。

更多中药材
  •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李家民主任从事中医儿科工作已近40年,秉承享誉津门的“小儿王”任宝成老中医的思想,注重“脾胃学说”,结合任老的验案及其自身多年的临床经验,继承和发扬“脾胃论”的学说,逐渐形成了有自身特色的学术思想——以“脾胃为中心......
  • 胡本先 陕西岚皋县中医医院刘某,男性,44岁,因肛门块物肿痛反复发作两个月来院就诊。自诉两个月前突发肛门左侧有一鸽蛋大小包块,肿胀疼痛,经抗生素静滴治疗,疼痛稍减,肿块未消,每因劳累则肿痛又起,无恶寒发热,无里急后重及黏液脓血便,无便血,大......
  • 熊兴江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心内科痤疮病机多属血热、湿热、热毒、血瘀,一般多将本病分为肺热证、血热证、胃肠实热证、热毒证、湿毒血瘀证等,治疗上分别选用泻白散合枇杷清肺饮、桃红四物汤、清胃散、五味消毒饮和除湿解毒汤等。但我们发现,临床辨治......
  • 王业龙 安徽省岳西县王业龙中医诊所鬼箭羽性寒,味苦。功能活血散瘀,杀虫。《本草述》:“鬼箭羽,如《本经》所治,似专功于女子之血分矣。又如苏颂所述古方,更似专功于恶疰及中恶气之毒以病于血者也。”忍冬藤性寒,味甘,气平,具有清热解毒之功效,可以......
  • 王金亮 侯红霞 山西省平遥县中医院脾胃病者,医者多倡导东垣之论,一部《脾胃论》集脾胃学术之大成,其论述详于温补而少于清滋,往往忽略脾阴治疗,后世医家也多遵其说。然脾与其他脏腑一样,也有阴阳之分。纵观古今立说,论脾阴者颇多。《灵枢·五邪》篇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