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急性胁痛

    【概述】

    胁痛是指以一侧或两侧胁肋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病证。胁痛病症名出自《内经》。本节主界讨论起病突然,疼痛较剧,变化迅速的急性胁痛。针灸治疗,最早见于《足臂十一脉灸经》:“胁病……皆久(灸)少阳温(脉)”。《内经》则更提及急性胁痛的治疗,如:“邪客于足少阳之络,令人胁痛不得息,咳而汗出,刺足小指次指爪甲上,与肉交者各一痏”(《素问·缪刺论》)。从《针灸甲乙经》到《神灸经纶》的一系列针灸医著中,均有关于胁痛的治疗,总的情况是,取穴重视远道穴与局部穴相结合而偏重远道穴,方法以针灸相结合而以针剌为主。

    现代医学之胸胁部急性挫伤、急性肝炎之肝区疼痛以及急性胸膜炎之胸胁痛症侯等,均可归属此证范畴。

    【病因病机】

    胁痛之病因,包括跌仆外伤、情志郁结、湿热内蕴、痰饮停蓄等,导致气滞血瘀、湿热痰浊阻遏胁络,肝胆失于疏泄条达,不通则疼,发为胁痛。

    【辩证分型】

    急性胁痛可分三型,肝胆湿热蕴结在“黄疸”一节已作叙述,从略。

    (一) 瘀血阻络

    症见胁痛如刺,痛处不移,入夜更甚,胁肋下或见积块,脉象沉涩,舌质紫暗。

    (二) 痰饮停积

    症见胁肋剧痛,痛掣肩胛,咳唾稀涎,胸肋痞胀喘满,脉沉紧或沉弦,舌苔白腻。

    【治疗】

    (一) 瘀血阻络

    1.治则:化瘀通络。

    2.处方:膈俞、支沟、阳陵泉、期门。

    3.方义:胁肋为少阳、厥阴二经之分野,故取手少阳之经支沟,足少阳之合阳陵泉,配肝募足厥阴之期门,以疏二经之气,活血化瘀通络;膈俞系血会,可理血活血。四穴合用,可条达胁肋之郁结,疏通脉络之瘀阻,自可消痛止疼。

    4.治法;膈俞、支沟宜用气至法激发出向前向上针感,四穴均用泻法。

    5.古方辑录

    《普济方·针灸门》:“治胁支急痛。穴支沟”。“治胁痛。穴膈俞、中膂俞、窍阴、阳谷、颅囟”。“治胸胁痛不可忍。穴刺期门(针入四分,可灸七壮)、次针章门(针入六分,可灸七至七七壮)、行间、丘墟、涌泉”。

    《针灸大成·卷九》:“胁肋疼痛:支沟、章门、外关。……复刺后穴:行间(泻肝经,治怒气)、中封、期门(治伤寒后胁痛)、阳陵泉(治挫闪)”。

    (一) 痰饮停积

    1.治则:祛痰通络。

    2.处方:支沟、丘墟、章门、公孙。

    3.方义:支沟系治胁痛之验穴;丘墟乃胆经之原穴,可疏调胆经经气,通达病所之郁阻;章门位于胁,为脾之募穴又属于肝经,能健脾逐饮,驱运胁络气血,加脾之原穴公孙,有化浊祛痰之功。

    4.治法:章门平补平泻,针后加灸;公孙先泻后补,以泻为主;余穴均用泻法。

    5.古方辑录

    《标幽赋》:“胁疼肋痛针飞虎”。

    《外经摘英集·治病直刺诀》:“治胸胁痛不可忍,刺足厥阴经期门二穴……针入四分,次针章门二穴……针入六分,可灸七壮至七七壮,次针足厥阴经行间二穴,足少阳经丘墟二穴,足少阴经涌泉二穴”。

    《针灸聚英·卷二》:“胁痛:肝火盛、木气实、有死血、痰注、肝急。针丘墟、中渎”。

    《神灸经纶·卷三》:“胸膈痰壅:公孙。”

更多中药材
  • 春末夏初,采摘新鲜的枇杷叶晒干,刷去绒毛,洗净切碎,既能入药也可以食用,那么枇杷叶要怎么吃呢?下面跟着小编一起来了解中药枇杷叶的食用方法吧!第一,枇杷叶粥:枇杷叶煎水去渣取汁,加入大米煮成粥即可。可润肺化痰养胃,适合气虚阴虚发热者食用。第二......
  • 豆豉我们大家应该都吃过,味道非常不错,而且在很多美食里面都有豆豉的影子,比如我们的最爱老干妈,那里面主要就是豆豉;豆豉也是有制作过程的,很多人对这一方面都不是特别的了解,而且也不知道其实豆豉还是一种中药材,名字就叫做淡豆豉,那么究竟中药淡豆......
  • 随着现在我国人口结构的不断变化,我国的国家政策也在鼓励很多妇女生育二胎。很多的高龄妇女的生育二胎过后,都会选择给宝宝喂一些益母草来保证他们的体内营养素。但是现在的很多健康网站都在警示广大妇女在哺乳期的时候,对于益母草的食用一定要比较谨慎,那......
  • 男人肾虚是很常见的,会因为工作劳累压力很大导致,平时不注意保养的话,是最容易出现肾虚的,有的男士会经常吃六味地黄丸来补养肾脏,不知道六味地黄丸补肾阳虚吗,有没有什么好的功效呢,有的男士不建议吃六味地黄丸来补养肾脏,有的人说是可以的,到底能不......
  • 妇科疾病是我们生活中发病率极高的一种,但是对女性身体伤害是非常大的,其中有很多女性出现妇科疾病总是不好意思到医院进行检查和治疗,就会自己盲目的使用一些药物来进行缓解,有很多女性在下身出现瘙痒等现象的时候用碳酸氢钠注射液来清洗下身,有的时候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