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急性炎症

    【概述】

    急性炎症是一种常见而重要的病理过程。是由致炎因子对机体的损害所诱发的以防御为主的局部组织反应,主要表现为组织的变质、充血、渗出和组织细胞的增生。体表急性炎症则以红肿热痛及功能障碍为临床特症。

    针灸治疗各种炎性疾病已为众所周知,其他不少篇章都曾述及。本节主要讨论感染性炎症,特别是近年来大量开展的对外科感染炎症的针灸防治。针灸抗炎,五十年代末就有应用电针和穴位注射等的报道[1],六十年代更有通过动物试验探索针刺抗炎机理的研究资料[2],惜未能得到推广。从七十年代后期迄今,针灸抗炎工作有较大进展。其范围已由原来针灸科为主扩展到了综合医院的临床科室。方法上,除体针外,尚有艾灸、耳针、穴位激光照射及电针和穴位注射等;疗效上,就本篇所收集的针灸防治各种外科感染性炎症的二千余例而言,其总有效率达92.6~100%。有人曾作单纯激光照射与抗菌素治疗的对照观察,发现在同样创面的条件下,愈合情况基本相同[3]。80年代末,安徽的针灸工作者曾对艾薰抗炎进行较深入的研究,发现艾烟对大肠杆菌、金黄葡萄球菌、乙型链球菌及绿脓杆菌均有抑制作用。总之,研究表明,针灸对炎症三大病理过程都能产生抑制作用,以对渗出的影响最为显著。

    关于针灸抗炎的机理,目前认为可能在于针灸的良性调节作用:既能提高机体防卫反应又可抑制过分的防卫反应。表现在,针刺能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同时,又可抑制炎症性血管通透性过分增高和白细胞过多游出与浸润,改善微血管和淋巴循环,促进炎症性渗出物吸收,从而控制炎症灶的坏死范围,使炎症消退。这种作用的途径尚未完全弄清,可能主要是通过经络、神经及体液系统实现的。

    【治疗】

    针灸

    (一)取穴

    主穴:上肢:曲池、合谷;下肢:足三里、阳陵泉、三阴交;躯干:脊柱点、委中;手部:灵台;足部:行间。

    配穴:上肢:手三里、内关、阿是穴;下肢:髀关、风市、阿是穴:躯干:环跳、秩边、阿是穴;手部:合谷、阿是穴;足部:三阴交、阿是穴;发热:大椎、曲池。

    脊柱点位置:后溪穴直后2分。

    阿是穴:病灶区。

    (二)治法

    主穴为主,酌加配穴。以26~30号毫针,进针后针尖指向病灶区,反覆提插捻转使针感最好能向病所方向传导,然后以凉泻法,大幅度行针半分钟~1分钟,留针20分钟后出针。阿是穴根据症情或以消毒三棱针点刺出血,或用火罐吸出脓液;然后,将纯艾20克置于温灸器内(亦可用艾卷),点燃以回旋法熏灸病灶20分钟。一般每日1~2次,重者6小时1次。

    (三)疗效评价

    共治1015例,其总有效率达96.3~97%[4,5]。

    穴位激光照射

    (一)取穴

    主穴:阿是穴、上述主穴。

    阿是穴位置:病灶区局部或疼痛点。

    (二)治法

    以阿是穴为主,酌加经穴。用输出功率2~7毫瓦之氦氖激光治疗仪,波长632.8纳米,以原光束直接照射穴点,光源与照射部位距离20~40厘米。照射剂量据不同病种灵活掌握,每穴分别照射3~5分钟或6~15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10~15次为一疗程。

    (三)疗效评价

    共治疗253例(部分为慢性炎症),总有效97%~100%[3,6]。

    体针

    (一)取穴

    主穴:八髎、曲池、足三里。

    (二)治法

    一般主穴均取,非手术炎症感染者只取双侧曲池穴。八髎穴,用28号3~3.5寸长之毫针,刺入皮下紧贴骶骨,自下髎经中髎、次髎,贯穿至上髎,大幅度捻转加小提插,强手法运针1分钟,即去针。曲池、足三里,均须深刺1.5寸左右。运用三进一退之法,即每进针半寸捻转加小幅度提插数次,如是三次,大家到要求深度后一次退至皮下,反覆运针几次后,迅速去针,并按压针孔。在手术结束时,即针八髎、足三里,次日开始仅针曲池,上下午各1次,连续3~7天,如症情改善不满意,可继续延长时间。

    (三)疗效评价

    本法主要用于妇产科术后和炎症感染病人。共观察366例,总有效率98.1%,总平均住院日期为8.6天[7]。

    拔罐

    (一)取穴

    主穴:大椎、肩胛间区、上髎、对应区。

    肩胛间区位置:相当于4~6胸椎与肩胛骨内缘之间.

    对应区位置:指胸、腹部炎性病灶在背、腰部相对应的区域取穴。

    (二)治法

    根据病灶所在部位选定穴区。大椎主治头、面及颈部感染;肩胛间区主治手指及上肢感染;上髎:主治足趾、下肢及臀部与会阴部感染;对应区主治胸、腹部软组织感染。按治疗部位,令病人取适当体位。腹部以上的宜取坐位,臀部及会阴以下的采用俯卧或侧卧位。选准穴位,常规消毒后,以三棱针将其轻刺三下(出血或不出血均可),随即以贴棉法或用真空拔罐器吸拔。注意扣罐时一定要将三个针眼扣在罐内。留罐10~15分钟。时间不可太短,以免影响疗效,一般要求吸拔区域皮肤呈深红色。每日一次,第二次吸拔时,可将位置略作移动。不计疗程。

    (三)疗效评价

    用上法共治疗81例,以红、肿、热、痛急性炎症消失,局部功能恢复正常为治愈。结果全部获愈。其中,一次治愈38例,二次治疗27例,三次11例,四次至六次5例。平均拔罐1.8次[8]。

    艾灸

    (一)取穴

    主穴:阿是穴。

    阿是穴位置:病灶区。

    (二)治法

    将艾绒20克,装于薰灸器内。其出烟口对准阿是穴,薰灸器距病灶处1~2寸,以有温热感为宜,每次薰灸20~50分钟。一般而言,金黄色葡萄球菌和乙型链球菌感染灸20分钟,大肠杆菌感染灸30分钟,绿脓杆菌感染灸50分钟。每日一次,10次为一疗程。

    (三)疗效评价

    以上法共治619例各类外科感染性炎症,结果582例获愈,47例效差。总有效率达92.4%[9,10]。

    【主要参考文献】

    [1]附一院物理治疗科。青霉素穴位注射治疗急性炎症四例报告。武汉医学院学报 1959;(1):58。

    [2]昆明医学院病理生理学教研组。针刺的抗炎作用及其机制的探讨。云南医学杂志 1960;2(3):23。

    [3]何金贵,等。CD-2氦氖激光仪照射穴位治疗感染伤面91例疗效观察。中国针灸 1983;3(3):11。

    [4]山东文登整骨医院。针刺抗炎(附607例)。全国针灸针麻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一),1979:71,北京。

    [5]解放军第219医院。针刺抗炎408例的方法及疗效观察。新医药学杂志 1977;(10):41。

    [6]叶廷珧。光针(氦—氖激光照射穴位)抗炎197例疗效观察。第二届全国针灸针麻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1984:107,北京。

    [7]张佐民。针刺消炎366例。同[4],1979:71。

    [8]李源温,等。针刺拔罐治疗软组织感染81例。山东中医杂志 1990;9(3):27。

    [9]吕荧,等。薰灸治疗外科感染性疾病575例:附艾烟抑菌试验。安徽中医学院学报 1988;7(4):36。

    [10]叶春枚,等。艾烟治愈54例手指骨髓炎临床观察与实验研究。上海针灸杂志

    1988;7(2):7。

更多中药材
  • 胃癌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消化道肿瘤,据相关资料统计,在全球范围内胃癌的发病率列居第四,而我国更是全球胃癌的高发区,胃癌致死率在全球排列第一。胃癌目前仍是因肿瘤死亡的第二大原因。迄今为止,手术切除仍然是治疗胃癌的最重要手段,但多数病人确诊时已处于......
  • 任何年龄的人都可能患癌症,只是随着人年龄增长愈易患癌。一般40岁以上最容易患癌。专家指出这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其一,发生癌症之前存在一个时间较大的潜伏期。致癌因素作用于人体后,并不是马上就会发病,往往要经过15-30年的致癌潜伏期。一般为2......
  • 大部份胃癌病人手术切除后仍可继续享受正常生活,一般来说,饮食上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胃癌切除术后,使部分病人不能保持原有体重,由于创伤或不能正常进食,使体内蛋白质,脂肪等消耗,致使体重下降,还可发生一些维生素缺乏病及胃切除术后的并发症。在胃癌......
  • 中医辨证治疗胃癌的方法是什么,我国是胃癌大国,所以每年都会有数万人因为不同的因素而患上胃癌,又有数万人因治疗方法不当或者是治疗不及时走向死亡。专家说:因为患者年龄、病情、症状等各方面都有不同,所以患者患者不要盲目的用药治疗,一定要辩证施治。......
  • 胃癌是全球范围内恶性肿瘤的第二位死因,每年约80万人新发胃癌、75万人死于胃癌。亚洲地区的中国、日本、韩国发病人数最多,约占全球胃癌人数的3/4。胃癌是我国恶性肿瘤致死的首要原因,北方地区的发病率要高于南方。那么,胃癌是什么原因引起的?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