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

    【概述】

    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是一种运动神经元疾病,以肌肉无力、肌肉挛缩、肌束颤动以及萎缩为主要临床表现。起病隐袭,进展缓慢,以40岁以后多见。本病病因不明,现代西医学尚无有效措施阻止本病的进展。

    针灸治疗肌萎缩侧索硬化症,现代报道较早的,见于70年代。之后,陆续有临床文章出现。虽然病例数尚不多,但因本病临床上颇为难治,特述于此,以供参考。

    【治疗】

    综合法

    (一)取穴

    主穴:大椎、手三里、曲池、合谷、足三里、阳陵泉、绝骨。

    配穴:命门、气海、血海、太冲、脾俞、内关、关元、鱼际。

    (二)治法

    主穴每次取4~5穴,酌配配穴1~2穴。大椎穴针时正坐头稍向前倾,缓慢进针,至患者感肢体发麻时,即出针。余穴均采用紧插慢提之补法。留针15~20分钟。留针期间,间隔施以补法。去针后,命门、气海、关元、脾俞等用无疤痕着肤灸法3~7壮。在颈、脊炷两旁及肌肉萎缩处,用皮肤针作中度中叩刺,以皮肤潮红,轻度出血为宜。第一疗程,每日1次。第二疗程起,隔日1次。10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3~5天。

    (三)疗效评价

    以上法共治11例,1例为个案,均有效。余10例中,5例基本治愈(50.0%),2例进步(20.0%),3例无效(30.0%),总有效率为70%[1,2]。

    体针

    (一)取穴

    主穴:华佗夹脊。

    配穴:大椎、脾俞、肾俞及肌萎部位的远近经穴。

    (二)治法

    以华佗夹脊为主,将相应穴位有侧重地轮流针刺。用迎随补泻法,尽量获取得气感应,留针30~45分钟。每日针刺1次,第1疗程不得少于90天,间息视病情而定,一般 不得超过90天;第2疗程可隔日1次。

    另外配合内服软索丸,外练八段锦。

    (三)疗效评价

    以本法治疗,取得较好的效果[3]。

    【主要参考文献】

    [1]魏炯明。针刺治疗进行性肌萎缩侧索硬化症。天津医药 1975;(5):259。

    [2]吴国风。针刺治疗进行性脊肌萎缩症及侧索硬化症各一例。四川中医 1988;(5):47。

    [3]程永德。针刺治疗进行性肌萎性侧索硬化症。上海针灸杂志

    1993;12(2):76。

更多中药材
  • 支气管哮喘(以下简称哮喘)是世界上最常见的慢性呼吸道疾病之一。中国成人哮喘的发病率约为10%,儿童哮喘的发病率约为12%。近年来,它仍在逐渐增加。目前,许多患者对这种疾病了解不多。因此,世界卫生组织将每年5月的第一个星期二设立为世界哮喘日,......
  • 有些女孩从月经开始就有痛经问题,轻度下腹痛,经过后,逐渐缓解;严重腹痛难以忍受,面色苍白,身体瘦,声音低,甚至伴有昏厥等症状。这种情况属于原发性痛经,在未婚妇女中更为常见,大多数在月经初潮或初潮后不久开始发病,腹痛主要位于下腹中部,喜欢热,......
  • 胆道蛔虫是一种常见的急腹症,以30岁以下的青少年较多。胆道蛔虫需要与上腹部其他急腹症进行鉴别,如胃痉挛、急性胃炎、胰腺炎、胆石症、胆道蛔虫和胆石症并存,有时很难识别。因此,当诊断不明确时,西医镇痛解痉,掩盖症状,延误诊断;中药因煎药费时,呕......
  • 现代名医施金墨先生从医60多年,博览医籍。他在古今中外都在寻找。他学习严谨,医理透彻,临床经验丰富,疗效显著,尤其是善用对药。现总结施老治疗失眠的经验,介绍如下:辨证施治分九法。施老将临床上看到的失眠分为四种情况:睡眠不能;睡眠时间短,醒来......
  • 胆石症是一种由胆汁沉积、胆道感染、胆道蛔虫病或胆固醇代谢紊乱引起的疾病。它是消化道的常见病和常见病。其发病率逐年上升,中国胆石症的自然人口发病率约为7.8%。据报道,胆结石与胆癌的发生有很强的相关性。随着胆结石数量的增加,胆结石的风险也在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