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读《三国演义》析孔明之死

    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乃三国之“智绝”。他上知天文,下晓地理,兼修儒道之术。时运不到,躬耕南阳,“淡薄以明志,宁静以致远”,颇有黄老之风;时运一到,奋然出山,“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极尽孔孟之道。他满腹经纶,指挥若定,火烧博望,曹军丧胆;舌战群儒,孙权失色;六出岐山,七擒孟获。蕴大才,成大器,每常自比为管、乐,其才不可量。智计百出,鬼神莫测。然年仅五十有四,而薨于五丈原,何也?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余后学末进,有志于中医,故由此入笔,略抒浅见,以求教于方家,切磋于学友。

    诸君皆知《三国演义》共一百二十回,书从孔明出山以后,只言其才智而未言他,至八十五回“刘先主遗诏托孤儿”之时,乃有“凡事更望丞相教之”之托。于是八十七回便有“诸葛丞相在于成都,事无大小,皆亲自从公决断”之载。至九十一回,孔明于《出师表》中亦自言“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虑,恐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余以为,此乃孔明病之渊源也。

    因脾“在志为思”,“思伤脾”,孔明“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亲”。思虑过度,其脾必虚.《三国演义》一百零三回言“懿问曰,‘孔明寝食及事之烦简若何?’使者曰,‘丞相夙兴夜寐,罚二十以上皆亲览焉。所啖之食,日不过数升。”汉之一升乃今之十八至三十克也,“日不过数升”,则其日食之物充其量不过三百克,堂堂须眉,日理万机,而所食如此之少,明显有脾虚运化失司之象。而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如此则损之大矣。

    且孔明于《出师表》中自言“夙夜忧虑”,然“忧伤肺”,而“肺者,气之本”、“诸气者,皆属于肺”,故肺伤则其气必虚。故一百零四回乃有孔明“自觉秋风吹面,彻骨生寒。”史载孔明于建兴十二年秋八月二十三日薨于五丈原,五丈原乃今之陕西宝鸡市歧山县境内,其东距西安一百三十公里,西距宝鸡五十六公里,北距歧山县城二十五公里,地不甚偏,山不甚高,况时值秋高气爽,如若常人,秋风吹面,焉有“彻骨生寒”之感?经云“阳虚则外寒”,孔明之感表明其全身阳气虚衰已极矣。

    《三国演义》一百零三回中孔明听费祎告之东吴兵败,“长叹一声,不觉昏倒于地。”此昏倒明显与情志有关,然“七情之伤,虽分五脏而必归本于心。”由此可知,其心必伤。本回中孔明苏醒后,叹曰“吾心昏乱,旧病复发,恐不能再生矣”!“吾心昏乱”表明其心已伤,而“旧病复发”则暗示其肾已伤,何以知之?久病及肾也。而肾为“五脏阴阳之本”,故肾伤其五脏之阴阳必损矣。

    一百零三回言其“次日,扶病理事,吐血不止。”此正是肾水枯竭、水不涵木所致肝气上逆,血随气脱之象。肝为血海,“吐血不止”,必致肝血亏虚,故其肝必伤。且五脏六腑互为表里,其经脉相互络属,生理相互配合,病理相互关联,故五脏病必致六腑损。

    由此可知,孔明五脏六腑,气血阴阳俱损矣。人之一脏一腑受损或可丧生,况其全身俱损,又焉有再生之理?

    叹诸葛亮一代忠臣之楷模,万世智慧之化身。后人每每提及,只感慨其“出师未捷身先死”,却不知其为何而死,岂不悲哉!今予析之以岐黄,愿能解世人之惑矣!

更多中药材
  • 我简单跟大家说一下,就是我们胃的内壁上面的一层皮,那么这层皮呢,它有一定的厚度,这个皮呢,它不是完全平整的,那么今天我就跟大家来仔细说一说,建议大家点赞,收藏,转发给你身边有用的人。那么刚才我说的胃黏膜,它是一层皮,并不是光滑的,虽然表面看......
  • 在临床上现在这个湿气重的病人啊,还是非常多见的,那么湿气呢,也有很多种情况,比如说湿气蕴结在肝胆的,那么有的呢,就是湿气蕴结在皮肤的啊,像湿疹等,还有一些呢,就是在经络里,比方说关节炎呐,风湿这一类的,那么在脾胃呢,会有哪些表现呢?我今天啊......
  • 那么现在这种息肉的病人特别多啊,比方说常见的胃息肉,肠息肉,还有胆囊息肉。其实息肉呢就是身体上多长出了一块肉,多出来这块肉啊,有一些是有癌变风险的,所以呢,对于一些腺瘤型的,尤其要引起大家的注意。那么今天跟大家说一下呢,尤其是哪一类人更容易......
  • 大家好,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热的这个日子,那么有患者来看诊的时候总是说他是到这个时候还是特别感觉这个脚凉啊,腿凉,特别怕冷,那么今天跟大家再讲一讲,建议大家点赞收藏转发给你身边有同样症状的人。从中医来说呢,中医说脾主肌肉,肝主筋,那么肾呢主通一......
  • 萎缩性胃炎其实没有那么严重,也不需要那么多担心。之前说过就是萎缩性胃炎,我们把你监测十年, 20年, 30年,你也没有癌变,也不会癌变,在这个过程当中,除了监测呢,身体出现异常症状的时候进行一些调理,那么再一个就是饮食生活方式要做一些共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