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干渴

    干渴同饥饿类似。干,描述客观状态,即人体内缺乏津液。渴,表示主观愿望,即想喝水的感觉。

    简化字的干渴的“干”源于繁体字的“乾”,与《易经》中的“乾”(qian)同字异音。八卦中的乾卦是纯阳无阴卦。“乾”(gan)是日照过长,干旱无雨的意思,引申为缺水、枯竭,与湿润相对。同义词有“燥”,是过度缺水,生火冒烟的意思;“涸”,形容江河湖泽的水干了;“枯”,形容植物脱水。

    《素问·经脉别论》中说:“饮食入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我们喝进体内的水,如果不经过六腑消化,不会直接变成津液;不经过五脏的吸收、封藏,津液不会留在体内。水饮为至阴,六腑之中能消化水饮的首推属性太阳的小肠和膀胱。五脏之中能存津液者首推属性太阴的肺和脾。

    人体的70%都是水,津液枯竭,古人形容为“乾”。津液为阴,干为阴虚,导致干的原因,一是阳气过亢。阳气过亢的原因首先是外感六淫邪气中的火热或燥热邪气。《素问·热论》中说:“岐伯曰:伤寒一日,巨阳受之,故头项痛,腰脊强。二日,阳明受之。阳明主肉,其脉侠鼻,络于目,故身热目痛而鼻干,不得卧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热胜则肿,燥胜则干。”其次是内因,即由于饮食不当和七情欲火产生内热,耗伤津液。比如《素问·痿论》中说:“脾气热,则胃干而渴,肌肉不仁,发为肉痿。”

    二是阴失封藏。首要因素就是直接脱水伤阴,比如大汗、腹泻、多尿、呕吐等等。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摄入不够。没水喝,自然也就津液不足。肺主皮毛,司开阖。外感风邪,卫气失固,或者滥用发汗药物,会导致腠理开泄,津液脱失,甚至伤及阴血精液。《灵枢·营卫生会》有“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的论述,《伤寒论》也有“衄家不可发汗”、“亡血家不可发汗”的告诫。由于嗜食辛辣、香燥,或饮食不节、不洁,或者滥用攻下、消导药物,会伤脾气,导致呕吐、腹泻,丧失津液。现代人滥用阿司匹林预防血栓,产生的副作用不可小觑,笔者见过不少∪硕钩觯踔梁姑崖洹?br>三是阳气衰微,气化不利。小肠有火热之性,能泌别清浊。膀胱是州督之官,蒸腾气化,化生津液。如果阳气衰微,就会出现“口干不欲饮”或“但欲漱水,不欲咽”的症状,严重的会出现饮水即尿,饮水不解渴,甚至越喝越渴的情况。《伤寒论》中治疗水气病的五苓散、苓桂术甘汤、真武汤等温阳利水的方剂就是针对这种病证设立的。

    四是阴寒内盛,水饮痰湿凝聚,真阴不足。阳气衰微不能化水进一步发展,就会出现水饮痰湿留滞体内,成为新的致病因素。病人出现不干而渴的症状,“水走肠间,沥沥有声。”如同在大海中漂流的人最终会渴死一样,体内尽管有水,但那是水毒,不是津液。治疗湿热的龙胆泻肝汤中使用生地的原因,就是照顾病人湿邪重同时真阴不足的病机。

    综上所述,正常人会出现干渴,是暂时的津液不足,但是气化功能正常,所以就得水而解。有的人口干而不渴,初期是真阴不足,需要用六味地黄丸或大补阴煎峻补。后期是阴阳俱虚,津液和气化功能都不足,需要用金匮肾气丸阴阳双补。有的不干却渴,涎水横流,胃肠留饮,腹满水肿,但是口渴欲饮,就需要用十枣汤、六磨饮子泻痰饮化水湿,阴寒去,津液自生。有的是既干又渴,但饮水不解,需要用真武汤、苓桂剂温补阳气,化饮生津。

更多中药材
  • 第一种是月经频发,如果月经周期短于21天,我们称为月经频发。第二种情况是月经稀发,如果月经周期超过35天,甚至几个月才来一次月经,我们成为月经稀发。第三种情况是阴道不规则出血,阴道流血没有规律性,可能发生在两次月经之间,也可能沥沥拉拉毫无时......
  • 第一个湿热型,它的表现呢我们看脸上长痘,油光满面,便秘或大便糖稀,舌头红,或者是舌苔发黄,这调理我们需要疏肝利胆,清热祛湿啊。第二种情况是痰湿型的,它是临床表现来看就是易胖体质,痰湿型这个类型一看就是个胖人体质,同时伴有四肢沉重,习惯躺着或......
  • 第一种类型:心火偏亢,症状表现为心烦不寐、烦躁不宁、怔忡、口干舌燥、小便短赤、口舌生疮、舌尖红、苔薄黄、脉细数,我们调理的方法是:清心泻火,宁心安神。第二种类型:肝郁化火,症状表现为急躁易怒、不寐多梦甚至彻夜不寐、伴有头晕头胀、目赤耳鸣、口......
  • 减肥现在临床呢,我们中医减肥的方法很多。第一个是针灸减肥,就是我们针灸当中的针刺啊,穴位埋线,拔罐,以及我们穴位按摩,这些方法都可以达到减肥的目的。第二个方面,我们是药食同源的方法,我们中药中的代餐饮,药膳这些东西,从饮食和运动方面,以及心......
  • 俗话说这个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春天是万物生长的季节,人体也不例外,人体新陈代谢旺盛,血液循环加快,呼吸消耗能加强,尤其是处于生长期的儿童来讲,生长激素分泌增多,为正处于我们生长发育期的儿童也创造了黄金条件。因此家长应该抓住孩子生长的这个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