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服中药后经常恶心呕吐的对策

    由于中药煎剂大多具有某种异味,相对于西药而言,其每次服用量又较大,故在病后体虚,尤其在某些迷走神经兴奋性高的病人,服用汤药常常成为引起恶心、呕吐的重要诱因,严重者甚至闻不得特殊的中药味。无疑,这种情况对使用中药煎剂治病是十分不利的。这类病人,即使勉强服下汤药,也可因呕恶阵阵而使药物吸收不良、药效难以产生。对付上述呕恶症的常用办法是:

    (1)尽量冷服:因中药煎剂热服时气味大、异味明显,故对病人嗅觉、口舌及胃肠刺激性也较大,而改用冷服则常可克服这一缺点。因此,在病情允许、药性相合(热性药则热服、寒性药宜冷服)的前提下,服药易致呕吐者可尽量采用冷服或温凉服。

    (2)少量多次服药:中药煎剂每次服药量多较大,往往非一口即能吞下,故而药液在口腔内停留时间较长、与舌部接触较多(舌为引起恶心的主要感受器),易于引起恶心反射,尤在小儿,这这种反应更加多见。为避免这一缺点,首先,煎药时可将药汁尽量煎得浓些,以减少每次服药的液体量;同时,可将一次药量分成数次,一口一口吞服,不必勉强一次全部服下。只要服药间隔时间不太长,是不会影响药效产生的。

    (3)改变喝药方式:以碗端药汁饮或以汤匙喂服,是最常用的服汤药方式了。这种方式有很大的缺陷,因其往往造成药汁与舌面、口腔的较多接触。若改用吸管吸服中药汤药,则可极大地避免上述缺憾,用吸管吸饮中药,可使药汁与舌面的接触时间大大减少,因而可极有效地避免药、舌接触所引起的恶心反射;若吸管可以弯曲,则卧床不起的病人服用汤药将变得更加方便。吸服不仅可减少病人的服药口数、减少药舌接触时间,而且可避免卧床病人服药同时咽下空气,从而最大限度地避免了嗳气和反胃呕吐。需要特别注意的是,用吸管吸服中药时,吸管应尽量深入口腔,并须注意药汁的温度不可过高。

    (4)采取防避措施:服药前可先以鲜姜捣取姜汁,用筷子蘸此姜汁少许点于舌面,以麻痹舌表神经感受性,避免服药时产生恶心反射,而后再服药汁;若遇小儿恐姜汁太辣,也可先取药一小匙,将姜汁点入搅习,先服此加姜汁之汤药,而后再服剩余药汁。生活中,有许多人爱在喝中药后立即含上块糖果,或者冲上一小杯蜂蜜润口,以此来防止呕恶反应,这种措施也常常是有效的。但是,上述措施中,无论是加姜汁点舌还是含糖、喝蜂蜜,都在原有药方之外添加了别的东西,更何况姜汁、蜂蜜本身也可入药,有其自身的药用。有的药方立意苦寒败毒,病人若服药后又吃糖岂不改了方剂的药性了吗?所以,这些方法虽然有效,不宜随便用的。

    (5)检查用药是否对症:对于服药后反复引起呕吐并且多在服药入胃以后才发生的呕吐,则须作更深层的分析了。此种呕吐多非药汁本身的异味等因素所致,而往往是药方本身有问题。有时,病人的病症寒热错杂,表现中存有伪象,即属所谓真热假寒或真寒假热,若医生开方投药有误,服药后就可能引起呕吐,这本是人体固有的一种保护反射,故而凡有此类情况者,须再去医院就诊,不可盲目克制。

更多中药材
  • 大家好,我们常说气虚,血虚,气血不足。那么今天呢跟大家说一下,解释一下,气虚和血虚都是什么样的,中间关系是什么。那么气虚是我们非常常见的。因为最开始吧,首先出现的往往是气虚,像劳累受寒之后,那这个气就不足了,就风吹一下特别凉了之后伤气,特别......
  • 大家好,今天呢给大家说一下关于阴虚和阳虚的区别的问题。那么首先从症状区分来讲,阴阳其实它是代表寒热。我们讲说阴虚则热,阳虚则寒。当阳气不足的时候,就会出现形寒肢冷。怕冷的情况。就有人讲说我气虚也冷,阳虚比气虚要重,它也有气虚的这些表现,特别......
  • 大家好,春天犯咳嗽的患者很多。那么这个咳嗽呢,虽然都是一样的咳,但是呢病因和病机不一样,治疗和调理的方式也不一样。我们看一下啊,关于咳嗽来说啊,就是我们讲越简单的症状啊,从中医来讲它越复杂。因为什么呢?研究的特别透,分型分得特别细。这么一个......
  • 大家好,今天呢跟大家分享一个案例。那么这个案例其实也是我们经常见到的一个症状,就是胸闷和胃胀。大家说觉得这两个问题好像连不到一起去哈。那个我胸闷难受是有心脏病啊,那胃胀不是胃的问题么,胃病。那心脏病和胃病他连不到一起。那么我们看一下这个患者......
  • 大家好,焦虑和抑郁啊是我们现在非常常见的一个症状。由于社会压力比较大呀,尤其是偏中年的这个时候,上有老下有小,就是这种焦虑的情况特别多。而且现在呢,到医院心理科去查就是焦虑症啊,抑郁症等等等等。那么今天呢,我给大家呢举这么一个病例,那么这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