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事后的药物避孕会怎样

    小学老师英英生了儿子后,一直用避孕套避孕。一天,房事后,英英发现避孕套破了,算算日子正好是"危险期"。英英担心极了,第二天上班也无精打采,怕万一"中弹"又要受人流之苦。产后才半年,她已经做过一次人流手术了,那滋味她不想再尝了。

    英英的好朋友红红见她神情恍惚,关切地问英英为什么不高兴,英英如实告诉了她。红红说:"我也遇到过这种情况,医务室的医生陪我到医院看门诊,医生给我配了药,说可以在房事后避孕的。"

    英英一听,立即转忧为喜,拖了红红就往医院跑。

    孙大夫询问病史后对英英说,过去遇到这种情况束手无策,现在可以在房事后应用一些办法,起到避孕的作用,医学上称为"房事后避孕"。

    "房事后再用药,能起到避孕作用吗?"英英问。

    孙大夫和蔼地说:"当然可以啦!房事后卵子如果遇到了如意郎君──'精子',就能结合成伉俪──'受精卵'。受精卵依靠输卵管的蠕动,慢慢爬行到'爱的小层'──子宫。这时的子宫内膜受内分泌激素的影响,变得像毛毯一样柔软,有利于受精卵的着床。房事后,如果采取一些措施,使输卵管蠕动变慢,或者使受精卵不能与子宫内膜一起发育,或者在胚胎着床前就停止发育,这样就不会怀孕了。

    "你是昨夜房事的,最好的方法是发现避孕套破损后马上服1粒短效避孕片,如13号或23号等避孕片,今天早上再服1片。你昨夜未服今天早上可以服1片,晚上再服1片。以后每天晚上服1片,连续服4天,再隔1天服1片,连服5天,共11片。服药剂量先大后小,以保持避孕药物在血液中的浓度。"

    "这种药物有什么副作用吗?"英英问。

    孙大夫回答:"这种药物一般没有什么副作用,少数病人会觉得有点恶心、呕吐,只要加服一些灭吐宁、维生素B(,6)既可。但是,如果病人有心脏并肝炎、支气管炎和青光眼等疾病,则禁止服用。"

    "如果有的人房事后没有及时服药,还有办法补救吗?"陪同英英来看病的红红忍不住问道。

    "有呀!"孙大夫说,"可以用一种叫催经止孕的方法阻止怀孕。一般可以在预计月经来潮前3天到过期后2天内,每天口服米非司酮2片,连服5天。第6天再服2粒米索前列醇就可以了。随着科学的发展,房事后避孕方法也陆续增多,比如房事后5天内放置宫内节育环,皮下埋植避孕剂等。"

    "皮下埋植避孕剂?这种方法的避孕时间有多长?"红红又好奇地问。孙大夫说:"皮下埋植避孕剂是将装有药物的套管针埋入手臂内侧的皮肤,埋药后24小时,可以发挥避孕作用,有效期为5年,避孕剂取出后24小时可以恢复生育能力。它的避孕作用是缓慢释放孕激素,影响黄体和子宫内膜发育,起到避孕作用。一般妇女均可应用,特别适合哺乳期妇女。母乳喂养者应在产后6个月应用。"

    孙大夫为英英配置了53号探视避孕药,并叮嘱她要按时服药,千万不能漏服。

    孙大夫说,事后避孕的总有效率为98%。除了房事后避孕套破损可以补救外,避孕帽移位、节育环脱落或房事前没有采取防护措施的妇女也可采用此法。孙大夫再三强调,这是一种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采取的补救办法,绝对不能作为一种常规的避孕方法,更不能依赖它。目前,没有一种避孕方法是完美无缺的,房事后避孕也有一定的适应症和副作用,切忌在家胡乱用药,必须到医院就诊,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正确地使用药物。

更多中药材
  •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李家民主任从事中医儿科工作已近40年,秉承享誉津门的“小儿王”任宝成老中医的思想,注重“脾胃学说”,结合任老的验案及其自身多年的临床经验,继承和发扬“脾胃论”的学说,逐渐形成了有自身特色的学术思想——以“脾胃为中心......
  • 胡本先 陕西岚皋县中医医院刘某,男性,44岁,因肛门块物肿痛反复发作两个月来院就诊。自诉两个月前突发肛门左侧有一鸽蛋大小包块,肿胀疼痛,经抗生素静滴治疗,疼痛稍减,肿块未消,每因劳累则肿痛又起,无恶寒发热,无里急后重及黏液脓血便,无便血,大......
  • 熊兴江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心内科痤疮病机多属血热、湿热、热毒、血瘀,一般多将本病分为肺热证、血热证、胃肠实热证、热毒证、湿毒血瘀证等,治疗上分别选用泻白散合枇杷清肺饮、桃红四物汤、清胃散、五味消毒饮和除湿解毒汤等。但我们发现,临床辨治......
  • 王业龙 安徽省岳西县王业龙中医诊所鬼箭羽性寒,味苦。功能活血散瘀,杀虫。《本草述》:“鬼箭羽,如《本经》所治,似专功于女子之血分矣。又如苏颂所述古方,更似专功于恶疰及中恶气之毒以病于血者也。”忍冬藤性寒,味甘,气平,具有清热解毒之功效,可以......
  • 王金亮 侯红霞 山西省平遥县中医院脾胃病者,医者多倡导东垣之论,一部《脾胃论》集脾胃学术之大成,其论述详于温补而少于清滋,往往忽略脾阴治疗,后世医家也多遵其说。然脾与其他脏腑一样,也有阴阳之分。纵观古今立说,论脾阴者颇多。《灵枢·五邪》篇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