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京郊居民需要中医药——“中国中医北京行”大篷车走进密云、房山纪实

    7月14日~15日,由1辆大篷车、4辆越野车、2辆多功能车和1辆指挥车组成的大篷车队走进了京郊密云县和房山区,实施“中国中医北京行”大型科普宣传行动。上午8点多钟,工作人员和中医专家一进现场,立刻被那里翘首以盼的老百姓团团围住。

    “大篷车为百姓办了件大好事”

    来自北京各大医院的中医专家,分内、外、妇、儿、骨等科一字排开,专门为居民提供医疗咨询和义诊服务。

    家住房山的李大妈今年65岁,是个孤寡老人。她患冠心病多年,因家里经济困难,一直拖着没去治疗。近日来感到胸口发闷,症状加重,想去城里看病却无人陪同,自己去又摸不着门路,于是她只好就近买点药吃对付着。听说中医大篷车来到家门口为居民义诊,大妈开始还不相信,认为哪有这好事?直到中医专家免费给她号脉、检查、开方,并告诉她服药的方法和注意事项,她才信以为真。临走前,大妈高兴地告诉记者:“在家门口不花钱就有专家给我看病,真是有生以来第一次。中医大篷车为百姓办了件大好事。希望专家能经常下来,帮居民解决实际问题。”

    同村结伴而来的胡大姐和孙大姐对记者说,她们天不亮就起身,从10几里路远的地方坐车来到这里,等着盼着中医专家的到来。经询问,这姐俩都患子宫肌瘤,胡大姐到中医院看门诊,医生用15服中药就使她的病情大大缓解。孙大姐吃的是西药,因副作用强烈而放弃治疗,以致病情加重。听说京城的中医专家来密云义诊,胡大姐立即拉着王大姐来看中医,并现身说法告诉她,中药是调理全身的,副作用小,效果也不错,还经济实惠。

    于大哥一家三口都来看病。78岁的牛大爷,一人看了内科、皮科和骨科。他们说,在家门口能让城里的中医专家看病,节省了就诊时间和来回的路费,缓解了大家“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中医药科普知识居民非常需要”

    在密云县首联购物广场,在房山区良乡北潞园中心广场,中国古代中医药学家扁鹊、华佗、张仲景、李时珍的画像伫立在广场中央,两个巨大的药葫芦相互交错,周围设置了中医问卷调查、猜谜、签名墙、科普资料发放、中药辨识等展台,营造了浓郁的中医药文化氛围,前来参加的居民热情高涨,兴趣盎然。

    中医药百米展廊前吸引了众多群众驻足观看,有的看漫画,有的在本子上记录其中的文字,有的给别人讲解。其中一名年轻的妈妈指着一幅漫画告诉自己的孩子,要多吃蔬菜水果,不能老吃肯德鸡,否则容易生病。孩子妈妈对记者说,这漫画形象生动,文字又特别通俗,老百姓一看就懂。

    签名墙上,各种各样字体的名字一会儿就填满了,300多个中药谜语不到1小时就猜完了,来领取中医药科普宣传资料的人排起了长龙,1万多册的资料很快被分发一空。少年儿童翻着漫画书,年轻人手拿猜谜条,抱着花花绿绿宣传资料的老人们随处可见。

    在阵阵悦耳的音乐声中,健身操表演、太极拳表演优美舒缓,吸引了许多群众观看。北京陶然亭健身操队队长鲍启环介绍,该健身操借鉴吸收了中国传统的养生功法,结合意念,吐纳、导引、行气,具有动作舒展、缓慢、连贯的特点,特别适合中老年人练

    习,不仅可以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还可以健身养生,预防疾病。

    密云县乡村医生郭大夫,手拿着刚刚发放的《乡村中医实用技术》、《中医药知识普及读本》等农村适用书籍,高兴地说,农村常见病、多发病的预防和治疗,这书里都有介绍。运用中医药的单方和验方治疗疾病,有的不需要花钱就能治好。

    “糖尿病有什么办法预防?”“怎么测试血糖、尿糖?”在房山区北潞园社区举办的科普讲座,大家你一句,我一句的提问,北京协和医院中医科主任梁晓春一一回答。一位群众说,专家介绍的中医药知识,赠送的中医药科普书籍,居民非常需要。

    “解决居民健康问题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

    参加义诊的专家本着方便患者、减轻居民经济负担的理念,对每一位患者,都尽量开一些疗效高、价格便宜的中药。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皮肤科主任李元文大夫表示,我们要以实际行动,为老百姓解决实际问题。他告诉患者,第一、第二煎中药内服,第三煎可以外洗,以减轻经济负担。北京中医医院的王大夫认为,让广大居民了解中医、认识中医、感受中医,并享受中医药服务,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

    全国先进乡村医生、房山区张坊镇张坊村村卫生室大夫王金海认为,北京专家的传帮带,使我们基层中医药工作者受益匪浅。不仅了解了新思想、新动态,还掌握了新方法、新技术,能更好地为乡亲们提供方便优质的中医药服务。密云县中医院神经内科主任陈光在著名中医专家陆广莘身边抄方一上午,她感受最深的是,从老中医那里看到了运用经方的方法和经验。

    喜欢中医的西医大夫宗承全对记者说,这样的中医大型科普宣传活动应该经常开展,让老百姓了解中医,相信中医。如今西医难干,中医更难干。中医社会地位低,经济收入低,有好多学中医的都改行干别的了。如果再不重视中医,振兴中医,恐怕中医真的要消失了。问及他有什么好的建议和方法时,他说,国家要切实提高中医的社会地位和福利待遇,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并加大师承教育力度,注重临床实践,培养更多的、老百姓喜欢的一代名医。

    密云县中医院党委书记王明福希望有关部门要建立继续教育的长效机制,多举办名中医讲座,让基层中医药人员都有机会参加学习和培训,以提高他们的基础理论水平和技术服务水平。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吴刚、北京市中医管理局局长谢阳谷和当地政府的有关人员还到两地的贫困户、伤残军人家中进行了慰问,并将慰问金送到他们手中。他们十分感激,连声说,感谢党和政府!感谢各级领导!感谢中医药!(中国中医药报 记者周颖)

更多中药材
  • 例如清淡饮食就是水煮青菜,荤腥不吃、油盐不进等极端做法,非但不利于营养均衡,还会导致体质下降,让人更容易被疾病侵扰。清淡饮食的一个标准是少油、少糖、少盐忌重口味,以及尽可能多的采用蒸的方式烹饪。......
  • 夏天湿气重,气候是一个大因素,为什么很多人一直去湿,湿气还源源不断呢?甚至在干燥的秋季也是湿气满满。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脾胃比较弱,运化能力不足,很多食物进入身体没有变成气血精液,而是变成痰湿。所以对于脾虚的人而言,在祛湿的同时还要健脾......
  • 预防湿气加重,这三种食物一定要少吃。一、甘味的食物。干入脾,虽然能补脾益气,但同时也会助湿。因此,甘甜的食物、含糖量高、含淀粉类多的食物要少吃,比如桔子、葡萄、菠萝等,还有山药、红薯等健康食材也要注意吃法和适量使用。二、生冷的食物。天气逐渐......
  • 日常饮食要根据体质掌握好大方向,比如寒性体质要多吃温性和平性的食物,那么是不是虚寒体质都不能吃凉性的食材呢?不能这么绝对,可以适量吃一点应季的食材来调和气候对于身体的影响。比如夏天吃点空心菜,冬瓜,丝瓜清热解毒,可以加入生姜,蒜甚至胡椒粉来......
  • 有些朋友寒湿重,头面容易出油,小肚子大,平时还容易乏力,人昏昏沉沉的,精神不好,通常是因为脾胃的运化功能不好,吃进去的食物,水液不能转化成人体需要的精华和能量,而是变成了废物堆积到身体,不能很好的排出去,形成了痰湿淤阻的情况。我们可以用健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