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透过眼睛预知身体病变

    眼睛不仅是人类心灵的“窗户”,而且也是病>疾病的“窗户”,人体的许多病>疾病信号均可从眼睛透露出来。注意观察人的眼睛,可帮助洞察人的健康状况,对病>疾病的诊断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眼睑眼睑内翻:多见于沙眼,由于疤痕形成使睑缘向内翻转。上睑下垂:双侧上睑下垂多见于先天性上睑下垂、重症肌无力;单侧上睑下垂常见于蛛网膜下腔出血、白喉、脑脓肿、脑炎。眼睑闭合障碍:双侧眼睑闭合障碍常见于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单侧眼睑闭合障碍常见于面神经麻痹症。眼睑水肿:常见于肾炎、慢性肝病、营养不良、贫血、血管神经性水肿等。

    结膜结膜充血发红,常见于结膜炎、角膜炎;结膜上布满颗粒与滤泡,常见于沙眼;结膜苍白,常见于贫血;结膜发黄,常见于急性或慢性肝病引起的黄疸;结膜上若有多少不等散在的出血点,常见于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若有大片的结膜下出血,常见于高血压、动脉硬化。

    眼球双侧眼球突出,常见于甲状腺机能亢进症;单侧眼球突出,多见于局部炎症或眶内有占位性病变,偶见于颅内病变。双侧眼球下陷,常见于严重脱水或者老年人因眶内脂肪萎缩所致双眼眼球后退;单侧眼球下陷可见于Honer综合征和眶尖骨折等。

    巩膜正常巩膜呈瓷白色,巩膜黄染多见于黄疸。

    角膜角膜边缘及周围出现灰白色混浊环,多见于老年人的老年环,是类脂质沉着的结果,患者无自觉症状,不妨碍视力。角膜边缘若出现黄色或棕褐色的色素环,环的外缘清晰,内缘较模糊,是铜代谢障碍的结果,见于肝豆状核变性。

    瞳孔正常瞳孔为圆形,双侧等大。瞳孔缩小见于虹膜炎症、中毒、药物反应等;瞳孔扩大见于外伤、颈交感神经受到刺激、青光眼绝对期、视神经萎缩等。瞳孔大小不等常提示有颅内病变,如脑外伤、脑肿瘤、脑疝等。双侧瞳孔不等大,且变化不定,可能是中枢神经和虹膜的神经支配障碍。如瞳孔不等大且伴有对光反射减弱或消失以及神志不清,往往是中脑功能损害的表现。

    另外,许多全身性病>疾病可以引起眼底改变,如高血压动脉硬化、慢性肾炎、糖尿病、白血病、颅内压升高等,可引起视神经乳头水肿、视神经乳头周围火焰状出血、棉絮状渗出物及视网膜血管改变等。

更多中药材
  • ►抑郁症是什么?过去常被称为神经衰弱,属于轻度精神疾病。患者的情绪会出现障碍,导致身心失衡,情绪会继续抑郁,对事物失去兴趣或动力,思想会变得消极,从而影响正常的社会生活。抑郁症的定义是:患者持续两周以上,有五个或五个以上既定的生理或心理症状......
  • 脾胃护理。中医认为,脾胃是后天的基础,是气血生化的源泉。脾胃主要运输水液。水分的产生不仅与脾胃密切相关,而且最容易对脾胃功能造成损害。因此,风湿病患者必须照顾好自己的脾胃,平时要避免暴饮暴食、嗜酒、吃辛辣、油腻、刺激等食物,尤其是贪凉喜冷。......
  • 夏天属于火,与心相对应,所以夏天要注意心灵的调理。《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指出:“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意思是夏天要心平气和,保持快乐快乐的心情,让胸怀宽广,精神饱满。对待外界的东西要像含苞待......
  • 第一个提倡早上脉搏的是《黄帝内经》中的“脉要精微”篇,其曰:“诊法常以平旦,阴气未动,阳气未散,饮食未进,经脉未盛,络脉调匀,气血未乱,故乃可诊有过之脉。”这段话的翻译是:脉搏通常是在早上,此时人们没有工作,阴气没有干扰,阳气没有消散,饮食......
  • 如果白天经常出汗,稍有活动就会加重,称为自汗,主要是由脾肺气虚引起的。常表现为气短乏力、身体疲劳、易感冒、面白少华,或伴有畏寒等症状。如果你在睡觉时出汗,醒来后停止,甚至弄湿衣服和被子,这被称为盗汗,主要是由阴虚引起的。常伴有手脚热、口干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