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炎夏谨防热浪病防病

    热浪是指夏季里所出现的35℃—40℃的持续高温天气。

    热浪引起的“热浪病”日射病和热射病两种。

    日射病多发于干热型天气。由于太阳辐射中的波长600—1000毫米的红外线,可穿透颅骨,导致脑组织温度骤然升高,致使脑神经功能受损所致。主要症状是自觉剧烈头痛、头晕、烦躁不安、耳鸣、恶心、呕吐以及心肺功能障碍等。

    热射病是因为皮肤在高湿热浪的侵袭刺激下,温度骤然升高,使得皮肤散热功能下降,体内热量不但不能散发,而且红外线和紫外线可穿透皮肤直达肌内深层,引起皮肤干燥、肌肉温度升高,继而影响全身各器官组织的功能,出现局部肌肉痉挛、发热、口干、咳嗽、哮喘、呼吸困难、血压升高和呼吸衰竭等症。

    病人应立即到空气流通、阴凉遮阳的地方平卧休息,并大量饮水。或立即冲温水澡,也可先冲温水再冲凉水,症状严重者应立即到医院诊治。

    在炎夏高温天气,人们(尤其是老年人)应尽量避免体力劳动或参加较为剧烈的体育活动,不要在烈日或高温环境下逗留。若要外出则应戴帽打伞。其次,居室应通风,地面保持阴凉,朝阳的窗户最好安置窗帘,保证充足的睡眠,午间可小憩0.5-1小时。第三,多吃新鲜蔬菜、瓜果、盐开水、绿豆汤、酸梅汤。第四,衣着应力求轻薄、宽松、色淡、易吸汗、透气性能好,并做到经常换洗。家庭中应常备些藿香正气水、仁丹等适时服用。

更多中药材
  • 张男。脉象浮紧,重按细滞,舌苔糙白,口干饮多,脘闷不舒,二便均少,寒热头痛,遍体酸疼,是太阳之经,为风寒所束缚,阳明之腑,有湿浊之蕴蓄也,当用表里两解之。川羌活一钱,防风一钱,紫苏一钱,陈枳壳一钱,广皮一钱,赤茯苓四钱,焙黄菊钱半,丝瓜络二......
  • 郭世岳 河南省滑县中医院侍诊国医大师路志正,总结其调理脾胃法的特点如下。调理脾胃注重升降调畅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脾以升为主,胃以降为和。脾升胃降,纳运正常,共同完成水谷精微的消化吸收,化生气血,充养机体以为后天之本。脾胃升降失和,化源不足则......
  • 郭晓辰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病毒性心肌炎通常以心悸,心前区痛,心胸憋闷,面色苍白,气短不足以息,乏力等为主要临床表现,与中医多种疾病相关。在中医古代医籍中虽无专门记载,但有与本病相似症状的描述。如《黄帝内经》中即有“心惕惕如人将捕之”......
  • 笔者在临床中自拟活血化瘀方治疗某些血管性皮肤病,获效较好。基本方丹参30克,当归10~12克,赤芍10~15克,红花6~10克,牛膝10~15克,桃仁10~12克。亦可据不同病变随症加味,水煎服,每日一剂。案例过敏性紫癜:刘某,女,19岁。......
  • 上消化道出血是指屈氏韧带以上的消化道,包括食管、胃、十二指肠或胰、胆等病变引起的出血,胃空肠吻合术的空肠病变引起的出血也属此范围。主要临床表现为呕血和(或)黑粪,伴有急性周围循环衰竭。上消化道出血是临床常见急症,病情严重者可危及生命,临床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