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褒贬不一话“铃医”

    走方郎中,又称走方医、草泽医,指游走江湖的民间医生,又称“铃医”。

    走方郎中古代已有,宋元时盛行,《夷坚丙志·韩太尉》:“迁御医王继先诊之,曰:‘疾不可为也,时气息已绝’。适草泽医过门,针其四体至再三,鼻息拂拂,微能呻吟。”

    旧时,北京等地民间常有串铃卖药的江湖土郎中,一手持串铃摇动,一手持招牌,上写“路顺堂”以及药名不等。他们往往掌握一两种民间疗法和秘方(包括草药、针灸、推拿及其他简易治疗方法)为人治病。也有些仅微通医术,略知药性,仗着口有佞才,看病时,目视其色,言善变化,捎带卖药。草泽医多无固定诊所,在民间流动行医,多用针灸、拔火罐和草药、单方、秘方为人治病。为吸引人们注意力,常持竹板敲打,并反复宣传,求人买药,所以江淮地区称他们为“卖嘴郎中”。

    清代名医赵学敏和铃医赵柏云合作采集民间医药,撰成《串雅内、外编》(1759年)。这部著作是民间串铃卖药江湖郎中的医术方药经验汇编。该书定名“串雅”,是为了让千百年不受人重视的民间医疗经验,登上大雅之堂。书中收载铃医“截药”、“串药”等,赵氏认为“顶串诸术,操技最神,而奏效甚速。”“药物不取贵”,有“验”与“廉”的特色。

更多中药材
  • 毛进军 河南省驻马店市第四人民医院中医自古流传一句话:“中医的不传之秘在于药量”,就是说中医治病,在辨证准确的前提下,必须药量轻重适宜,才能取得良好的疗效。笔者认为,这里所说的“药量”,不仅仅是指方剂中药物的剂量,更重要的是指药量间的配伍比......
  • 李军 四川省巴中市中医院痤疮,俗称青春痘、粉刺、暗疮,是青春期常见的皮肤病,痤疮是一种发生于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皮肤病。中医学称之为“粉刺”、“面粉渣”、“酒刺”、“风刺”等,并认为素体阳热偏盛是痤疮发病的根本;饮食不节,外邪侵袭是致病的条件;......
  • 刘某,女,53岁,2010年10月24日就诊。患者既往有支气管哮喘病史30余年,两日前因接触油漆,出现气紧喘息,自行吸入布地奈德和沙丁胺醇后,未见明显缓解,遂到门诊就诊。刻诊见患者气促,呼吸困难,面色发绀,喉间痰鸣,诉夜间喘息不得平卧,咯白......
  • 孙亚威 江苏省新沂市中医院乔某,女,1岁,2011年8月15日初诊。患儿腹泻5天,一日4~5次,大便酸臭如败卵。夹有奶瓣,含少量黏液,神疲,伴呕吐,食欲不振,哺乳后即泻。笔者采用“高氏揉捏法”治疗一次泻止,巩固3次而愈。具体操作如下:揉腹:......
  • 月经不调是以月经周期异常为主症的月经病,临床有月经先期、月经后期、月经先后无定期几种情况。月经周期缩短,经行提前7天以上,甚至10余日一行者,称月经先期。月经周期延长,经行错后7天以上,甚至3~5个月一行者,称月经后期。月经周期延长或缩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