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冰雪饮食文化的形成

    冰雪饮食文化是生活在冰雪生态环境的早期人类,在摆脱了动物式的自然饮食状态,进入调制饮食过程以后,在隆冬季节采取,并适应冰天雪地的恶劣环境的饮食制度。它包括饮食结构和饮食方式等。

    在冰雪饮食中,以冻食最代表它的意思。而冻食则在一千多年前就已经有了。

    辽代的契丹人就有食冻梨的习惯。据庞文英《文昌杂录》记载,契丹人将已冻硬的梨“取冷水浸良久,冰皆外结,已而敲去,梨已融释”。是契丹人将秋季野果、水果采集后置于寒冷的户外这一习惯的证明,也是原始人采集时代的遗留。从营养学的角度看,这不失为冬季摄入维生素的好方法。

    冰雪饮食中,还含有大量的生食肉、菜的方式,这与摄取维生素有关。

    还是辽代的契丹人,“出兔肝切生,以鹿舌酱拌食之”。契丹人的生吃兔肝,与爱斯基摩人的生吃海豹肝又是多么相似。其实,生吃肉是出于在冬季获取维生素的不得已的方法,在没有冻野果的情况下,如果一味吃熟食,维生素摄取量不足,就容易得坏血病。为了消除生食肉的不良后果,先人们常以“介蒜汁渍沃”,现代的东北人在吃菜时,尤其吃肉时,多数人还喜欢吃生葱、蒜,人们说话所带的恶味常使人不舒服,甚至厌恶,这是文化积淀的差异造成的。据科学分析,生食蒜、葱,有预防多种疾病的功能。冰雪饮食中,高热量特征非常明显。

    史料记载,金初以来,上京地区女真人燕宴时,“以木碟盛猪、羊、鸡、鹿、兔、狼、獐、麂、狐狸、牛、驴、犬、马、鹅、雁、鱼、虾蟆等肉,或燔、或烹、咸生脔,多以介蒜汁渍沃”,可见先人们吃的多为高脂肪,高蛋白的肉。还多嗜酒,饮到醉时才罢休。有记载:“醉则缚而侯其醒,不然杀人,虽父母不能辩也”。还有记载:“每夜酣饮,达旦乃寐,日中方起”。由于酒可驱寒、舒筋、活血,所以北方人好饮酒与气候寒冷有关。另外北方人冬季好吃吨菜,也是摄取高热量造成的。所谓炖菜就是将肉与菜和而炖之,肉已烂、菜已烂,这到便于消化。先人有“以肉和菜捣臼中糜烂而进”,这恐怕就是炖菜的雏形或来历吧。

    冰雪饮食中,腌菜、泡菜占了相当大的比重,这与在冰雪环境中,获取维生素有关。

    上京地区女真人,冬季食米饮,菜肴有“野蒜、长瓜皆盐渍者”,这就是腌盐菜的早期记载,现在的东北人家所吃的腌酸菜、泡菜、盐黄瓜之类都是这种历史遗留。只是到了近代,冰雪饮食才显露出冰与雪的洁白、自然、刚劲、潇洒的文化特质来,如油而不腻、清爽可口、晶莹剔透、营养丰富的食品,这是冰雪饮食的进化,也是冰雪饮食的发展方向。

    本世纪30年代,随着哈尔滨市这座现代化城市的兴起,以冰雪命名的饮食出了,当时的福泰楼所经营的菜谱中就出现了“冰雪虾仁”、“冰凌鱼翅”以及“雪花银耳”等。这时,冰雪饮食以冰雪符号为文化特征浮出了民俗的小溪,并汇入了冰雪文化的大河中。

    到了80年代,在哈尔滨第三届冰雪节期间江南春饭店为冰雪节专门举办了烹饪技术大奖赛,先后推出“冰城八景”,“雪花冰点”等180多种冰雪饮食食谱。这时的冰雪饮食文化开始发展起来,并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更多中药材
  • 这个肚子咕咕响,总排气多是怎么回事儿呢?有很多朋友问我为什么肚子总咕噜响?为什么排气还多呢?其实不管是胃还是肠出现这种咕咕声呢,其实就是一种气过水声,或者是通过那种比较稀的食物或者分辨的时候产生的这个声音。中医认为呢,它主要是有两个原因,第......
  • 大家好,今天给大家讲一讲心脏供血不足有哪些表现,心脏供血不足呢,是中老年患者常见的一种状态,它主要的表现呢是胸闷,胸疼,呈阵发性,通常会在劳累啊,情绪激动啊,寒冷啊之后诱发,那么中医呢,通常把这类疾病呢,归结为胸痹,心痛,或者是心悸,怔忡等......
  • 第一,就是不吃晚饭会导致什么呢?胃酸分泌增多,损伤胃粘膜,损伤胃粘膜之后啊,这个胃口啊就更不好了,就更不爱吃饭了,这样就瘦得更快,因为人体有这个生理周期,这个胃液也有它分泌的规律,你即便不吃饭,到了晚饭这个时间胃酸也会分泌,胃酸的酸度是很高......
  • 这个喉咙干痛,是临床上常见的症状,很多人都有过类似的情况。咽痛喉咙干痛不仅仅是在冬春季易发生,那么在夏秋季也同样,因为夏季火热之邪旺盛,火热上炎,首先就会侵袭咽喉,鼻腔等等这样的部位,那所以今天我讲四个小妙招来帮助大家解决这个问题。这个喉咙......
  • 很多人有心慌、胸闷、气短的情况,严重的还伴有疼痛,去医院检查做心电图都是正常,于是西医诊断为说你这是心脏神经官能症。只要有心慌,胸闷,气短伴疼痛的症状,无论西医诊断如何,中医都统称为胸痹,那中医治疗胸痹的思路是怎么样的?举个例子,我们北方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