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病毒唑治疗婴儿秋冬季腹泻115例疗效观察

    腹泻为婴幼儿常见病,而轮状病毒为婴幼儿秋冬季腹泻的主要病原。笔者应用病毒唑治疗婴幼儿秋冬季腹泻115例,收到显著效果,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1998年11月~1999年1月,本地区发生婴幼儿秋冬季腹泻流行,其间本科共收治患儿400余例,并曾随机送检大便示轮状病毒感染。选择其中具备:

    ①年龄≤2岁,

    ②急性起病,腹泻病程于5d内,

    ③每天大便次数≥10次,粪便均为蛋花汤样,均有轻至中度脱水征,大便常规阴性或镜检有脂肪球,偶见白细胞(<5/HP),无红细胞,共200例作为观察对象。

    并随机病毒唑治疗组115例,对照组85例,进行系统治疗及随访。治疗组:男72例,女43例。年龄:~6月28例,~1岁62例,~2岁25例。对照组:男50例,女35例。年龄:~6个月20例,~1岁45例,~2岁20例。两组临床资料见表1,经统计学处理,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

    表1.两组患儿治疗前临床资料比较

    组别例数入院病程(d)(±s)发热(例)呕吐(例)脱水程度(例)
    治疗组1152.09±1.06655058577045
    对照组852.05±1.02503548375332
    P值>0.05>0.05>0.05>0.05

    △计量资料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

    1.2.治疗方法

    治疗组115例用病毒唑10~15mg/(kgd)静滴,对照组85例用庆大霉素4000~5000u/(kgd)静滴。两组均口服多酶片复合维生素B,予补液、纠正酸碱及电解质代谢紊乱以及其他对症、支持治疗。

    1.3.疗效判定

    参照第二届全国小儿腹泻会议制定标准:即经治疗后24~48h,腹泻次数已减少至≤2次/d,大便性状恢复正常,临床症状完全消失为显效;经治疗后48~72h,腹泻次数已减少至≤4次/d,且水分明显减少,临床症状基本消失为有效;经治疗72h,腹泻无缓解,甚至加重为无效。

    1.4.结果

    两组疗效比较见表2。

    表2.两组临床疗效比较[例(%)]

    组别例数显效有效无效总有效率(%)
    治疗组11585(73.9)26(22.6)4(3.5)96.5
    对照组8550(58.8)25(29.4)10(11.8)88.2

    与对照组对比,经χ2检验,P<0.05

    2.讨论

    婴儿秋冬季腹泻发病率高,易引起暴发流行,是危害婴幼儿健康的常见病,其主要病原体是轮状病毒。病毒侵入肠道后,在小肠绒毛顶端的柱状上皮细胞复制,使细胞发生空泡变性、坏死,其绒毛肿胀、不规则和变短;受累的肠粘膜上皮细胞脱落,遗瘤不规则的裸露病变;固有层可见淋巴细胞浸润。因此,小肠粘膜回收水分和电解质的能力受损而腹泻。以往我们多加用抗菌药物治疗,疗效并不佳,有时反可导致肠道菌群失调,引起霉菌感染。

    病毒唑对DNA及RNA病毒均有抑制作用,其药用机理主要是通过抑制肌苷酸5′-磷酸脱氢酶,阻断肌苷酸变为鸟苷酸,使鸟嘌呤三磷酸化受阻,从而干扰病毒蛋白转录,阻止病毒复制。本文治疗组应用病毒唑治疗后,在退热、止泻、止吐等方面所需时间,都较对照组短,经统计学处理,显效率及总有效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且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因此,我们认为病毒唑不失为治疗病毒性腹泻的有效药物。

更多中药材
  • 有些女孩从月经开始就有痛经问题,轻度下腹痛,经过后,逐渐缓解;严重腹痛难以忍受,面色苍白,身体瘦,声音低,甚至伴有昏厥等症状。这种情况属于原发性痛经,在未婚妇女中更为常见,大多数在月经初潮或初潮后不久开始发病,腹痛主要位于下腹中部,喜欢热,......
  • 胆道蛔虫是一种常见的急腹症,以30岁以下的青少年较多。胆道蛔虫需要与上腹部其他急腹症进行鉴别,如胃痉挛、急性胃炎、胰腺炎、胆石症、胆道蛔虫和胆石症并存,有时很难识别。因此,当诊断不明确时,西医镇痛解痉,掩盖症状,延误诊断;中药因煎药费时,呕......
  • 现代名医施金墨先生从医60多年,博览医籍。他在古今中外都在寻找。他学习严谨,医理透彻,临床经验丰富,疗效显著,尤其是善用对药。现总结施老治疗失眠的经验,介绍如下:辨证施治分九法。施老将临床上看到的失眠分为四种情况:睡眠不能;睡眠时间短,醒来......
  • 胆石症是一种由胆汁沉积、胆道感染、胆道蛔虫病或胆固醇代谢紊乱引起的疾病。它是消化道的常见病和常见病。其发病率逐年上升,中国胆石症的自然人口发病率约为7.8%。据报道,胆结石与胆癌的发生有很强的相关性。随着胆结石数量的增加,胆结石的风险也在增......
  • 组成 柴胡10克,瓜蒌根12克,当归9克,红花6克,甘草6克,穿山甲(炮)10克,大黄(酒浸)3克,桃仁(酒浸,去皮尖,研如泥)10克。功效 活血祛瘀,通络散结。主治 跌仆损伤,瘀血留于胁下,痛不可忍者,亦可用治肋间神经痛、肋软骨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