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秋冬临近补气健脾

    “补”,目前已经成为秋冬季节保健的主流,是针对“虚”而言的,只有人“虚”时才需进补,而单说一个“虚”字是远远不够的,还应该进一步分清是阴虚、阳虚、气虚、血虚还是心肝脾肺肾哪一种虚,或哪几部分同虚。既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也不能东墙虚了补西墙,是无补于事的,谢茂新药师表示。

    那该如何正确使用中药材以适时进补呢?

    秋冬进补因人而异

    区中医院的朱医生告诉记者,秋冬时令进补应按各人的性别、年龄、体质、劳逸、心情等不同情况而有所区别。气虚者一般表现为倦怠乏力,动辄气喘,面色较白,食欲不振,大便不实,舌淡,常用补药有高丽人参、粉光参、黄耆、淮山、大枣、四君子汤、补中易气汤;血虚者一般表现为头眩目花,耳鸣失聪,心悸失眠,口唇指甲发白等,常用补药有四物汤、当归补血汤、归脾汤、黄耆、阿胶、熟地等;阴虚者表现为口渴咽燥,虚烦不眠,手足心发热,便秘,午后低热,盗汗,腰酸遗精等,常用补药有百合、柑杞、大补阴丸、大味地黄丸等;阳虚者主要有形寒怕冷,四肢不温,腰膝酸软,阳痿早泄,肢体浮肿,大便溏泄,舌淡胖,脉沉而迟等症状,可以多补些冬虫夏草、鹿茸、人参、蛤蚧、肉桂、附子、胡桃肉、十全大补、肾气丸等。这几种虚证可以单独出现,也可以是两种或几种相兼出现,所以在进补时必须谨慎,根据病症的不同来量身用药。而高丽参、粉光参、洋参、党参、当归规、川芎、淮山、莲子、红枣、黑枣、白果、白芍及肉桂等中药材一般都适合全家享用。

    中药煎药有讲究

    据柏盛堂中药有限公司的涂药师介绍,一般地说,中药剂型可分为汤、膏、丸、散、丹五大主要剂型。其中,汤剂是最常用的剂型,并且大多由病家自制。广州致信药业有限公司专家、广东中医药大学的谭教授说,只有正确的汤剂煎煮法才能保证用药获得预期的疗效,煎药的器具最好用砂锅、砂罐等陶瓷器皿,这些陶瓷器皿的化学性质一般比较稳定,不易与药物成分发生化学反应,并且导热均匀,保暖性能也比较好;切忌用铁、铜、铝等金属器具,因为金属元素很容易与药液中的中药成分发生化学反应,轻则降低疗效,重则会产生毒副作用。另外,在煎煮前,最好把药材先放进冷水中浸泡一段时间,不仅有利于有效成分的充分溶出,还可以缩短煎煮的时间,一般药物可浸泡20~30分钟。

    补气健脾内服外用科学

    朱医生说因为人的体质不同所选择的补品也不尽相同,但有些补气健脾的补品可以在秋冬时令服用,如强身开胃的进补药膳方——西洋参瘦肉汤。采用西洋参片20克,瘦猪肉250克,加入适量的开水,煮滚后文火煲2小时,调味即食。据介绍,西洋参有助于提高人体免疫能力,对久病体虚,气血两亏,气虚咳喘,失血劳伤,虚热烦倦,用脑过度,肿瘤,高血压等患者调理较为适宜。

    另外,第二常用剂型的膏,可分为内服和外敷两种。内服膏剂即是膏滋,它是根据患者体质不同与病情的需要,选择单味或多种药物组成方剂,并将中药饮片经多次煎熬、去渣,将药汁经微火浓缩,再加入辅料,如饴糖、蜂蜜、阿胶、鹿角胶等,最后形成稠厚的糊状补膏。这种膏不仅可以补养身体,还可以祛病延年,适合病后、术后、产后调理的患者和慢性虚弱性疾病的患者,当然,也更适合用于养生延年和亚健康的人群。一般在每日清晨或早晚饭前空腹服用,每日1~2次,每次一匙。此外,丸、散等固体药剂,除特别规定外,一般都宜用温开水送服。(完)

更多中药材
  • 毛进军 河南省驻马店市第四人民医院《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并治》中麦门冬汤方证条文说:“大逆上气,咽喉不利,止逆下气者,麦门冬汤主之。麦门冬汤方:麦门冬七升,半夏一升,人参二两,甘草二两,粳米三合,大枣十二枚。上六味,以水一斗二升......
  • 王业龙 安徽省岳西县王业龙中医诊所湿疹是一种变态性疾病,临床比较多见。中医学文献中虽无湿疹之名,但对有些疾病的记载与湿疹相符合,如“奶癣”、“旋耳疮”、“绣球风”、“四弯风”等。其发生多与体质因素有关。或饮食失节,脾失健运,湿热内蕴;或素患......
  • 蒋玉清 安徽亳州市华佗中医院李某,女,68岁。2011年4月15日初诊。患者自诉胃热明显,脸红发热,纳可,心烦,汗出恶风,大便6日未解,易困,疲倦无力,舌红苔白干,脉数。辨证为太阳阳明合病,治以两解二阳。处方:生石膏30克,知母10克,生晒......
  • 王业龙 安徽省岳西县王业龙中医诊所储菊花,女,74岁,2011年8月12日初诊。晨起即感右侧手足麻木,肌肤不仁,口眼歪邪,口角流涎,继之见半身不遂,肢体拘急,关节酸痛,卧床不起,舌苔薄白,脉象弦细。证由血虚气弱,络脉空虚,腠理不固,风邪乘虚......
  • 王金亮 山西省平遥县中医院慢性盆腔炎常伴发月经失调、带下、痛经、不孕、癥瘕等,在临床治疗中,宜疏导调理,治以活血化瘀,清热通络。笔者在临床自拟清经化滞汤,收到良好效果。方剂组成:柴胡9克,当归15克,白芍12克,延胡索10克,川楝子9克,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