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十类人更需防中暑

    1.婴幼儿:体温调节中枢的功能较差,而且皮下脂肪较多,对散热不利。

    2.老年人:由于皮肤汗腺的萎缩和循环系统功能的衰退,使散热不畅。

    3.产妇:由于产后身体虚弱,如果房间通风不良或者按老规矩“捂月子”,极易使产妇中暑。

    4.心血管系统疾病患者:心脏功能不全的病人,体内的热量不能及时转移至皮肤而在体内积蓄,便容易中暑。

    5.硬皮病和中、重度烧伤病人:这些患者的汗腺分泌功能严重障碍,通过汗腺散热的途径被阻断,热量极易积蓄在体内而引起中暑。

    6.糖尿病患者:常伴有心血管系统的病变和周围神经的变性,使机体对内外环境温度变化反应迟钝,从而易引起中暑。

    7.营养不良者:营养素的缺乏可使肾脏浓缩能力减退,血压下降,反射性地引起血管的收缩。同时容易反复腹泻,以致脱水和电解质紊乱,易导致中暑。

    8.感染性疾病患者:细菌或病毒性感染可使人体产生内源性致热源而作用于下丘脑产热中枢,令机体产热加速,也可以使机体释放大量的儿茶酚胺类物质进入血液,对散热不利。9.一些药物服用者:如抗组织胺药,抗胆碱药、安眠药等,它们或使血管收缩,或使体温调节中枢发生障碍,因此也容易中暑。10.高温或露天作业者:出汗使水和电解质大量流失,如得不到及时补充,就容易发生中暑。

更多中药材
  • 皋永利 山东中医药大学关于“辨证分型”,中医界又有争论,反对意见认为,“辨证分型”会固化辨证论治的灵活性,有违辨证论治的根本精神,不利于中医临床思维的发展。笔者以为这是对“辨证分型”的误识。“辨证分型”对中医贡献巨大,不容否定。是对疾病基本......
  • 笔者从事中医临床15年来,体会到要学好中医,须多读经典,兼阅中医各家学说,博众家之长,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学古人之法之方很有必要,但师古而不可泥古,古法古方亦可新用。笔者将名医吴又可的“三甲散”用来治疗肝硬化腹水多例,均取得较满意的......
  • 冯某,女,43岁,2010年10月13日初诊。患者主诉平素怕冷,遇寒则咳,咳则遗尿,已达五六年之久,秋冬季节加重。数年来,屡次求医,中、西药物服用颇多,然疗效欠佳,因友人介绍,故来就诊。刻诊见舌淡胖,苔白微腻,脉沉迟无力,右尺尤甚。脉症合参......
  • 充血性心力衰竭或称心功能不全,由于心脏泵功能减退,致静脉瘀血,动脉血液灌注不足,心脏不能充分排出足够的血量满足机体代谢和发育的需要而表现的临床综合征。多为心肌病变或结构异常使心脏负荷加重而引起,如不及时治疗,往往导致死亡。小儿各年龄期均可发......
  • 魏文浩 魏斋 河北省保定市清苑县中医医院“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热之而寒者取之阳”,载于《素问·至真要大论》。“寒之而热者”,指用苦寒泄热法治热证,病不愈反见热者,是指肾阴(真阴)不足之虚热,而非有余之实热;“取之阴”即治宜滋其肾阴(肾之真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