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感冒后咳嗽不断原因何在?

    感冒后咳嗽不断,确实令人烦恼,为了早日止住咳嗽,有的人就自作主张,使用咳必清等镇咳药,也有不少人自已采用传统的办法,用冰糖炖川贝母,或川贝母与生梨一起炖服。这些做法都是不妥当的,要搞清这个问题还要从病因说起。

    感冒多半是由呼吸道病毒感染引起的,这些病毒引起的症状在医学上统称为“上呼吸道感染”。既然是上呼吸道,那就不只是鼻咽部症状,如打喷嚏、流清涕、咽喉痛,还常有刺激性的干咳嗽。如果继发细菌感染,侵犯气管粘膜,那就是急性气管--支气管炎。这时咳嗽就会加剧,还有粘痰或黄稠的脓性痰,气管有炎症存在时,痰不断产生,咳嗽也不爽,常要咳好一阵子才会把痰咳出。

    西医对这种咳嗽的治疗方案是,有细菌感染的时候,用抗菌药物以消除炎症,使咳嗽与痰液自然消失。痰液的产生本来就是人体排除异物的一种生理性反应,咳嗽则是为了排除痰。所以,除非严重的刺激性干咳无痰,或咳嗽剧烈影响工作和睡眠,医生才酌情考虑应用可待因、敌咳、咳必清之类的镇咳药,以免破坏这种有益的生理反应。如果擅自盲目使用镇咳药,初时咳嗽是减少了,但痰液排出受阻,咳嗽就会迁延不止。

    从中医角度看,不管病毒也好,细菌也好,一概称之为外邪。外邪侵犯到肺,才有咳嗽与咯痰。肺,中医认为是五脏之中一个娇嫩的脏器,它容不得任何异物,也经不起寒、热、燥等外邪的影响,肺气不利就会出现肺气上逆的症状,如咯痰,甚至喘息等。所以,中医对咳嗽的治疗方案是,有外邪时需区别寒邪与热邪,寒邪用温散,热邪用清散。总之要把外邪驱逐出去。在咳嗽早期(也就是急性期),宜用宣肺药,如麻黄、前胡、桔梗等,使外邪或痰液不致收闭于内,便于排出,咳嗽也就自然停止了。

    目前临床应用的贝母有浙贝母(亦称象贝母)与川贝母之分‘虽然两者都有止咳化痰的作用,但浙贝母可用于外邪未清的情况,因为浙贝母有开泄外散的功效;而川贝母性凉而降,补肺而清热痰,因此,具有镇咳的作用,适宜于虚劳、虚热咳嗽,忌用于有外邪的情况。

    在中医门诊常能见到感冒后咳嗽不愈达1一2个月之久的病人,询问病史,多半用过川贝母或者可待因、咳必清、敌咳等镇咳药。目前感到胸闷、痰咳不出,咳嗽性质属于咳不爽的“闷咳”,说明正常的咯痰功能受到抑制,也可以说是对急性期的咳嗽用错了药。这时医生必须重新开始用麻黄、前胡、桔梗等开宣肺气,使闭于内的外邪或痰液能排出。由于闷咳的病人长时间排痰不畅,痰液滞留在气管、支气管里,或多或少会有些感染,医生往往还要在中药处方里加上清热解毒的药物,或选用一些抗生素。感冒咳嗽虽然是常见的小病,但选择用药还是大有讲究的,切忌自以为是,擅自滥用。

更多中药材
  • 我们中医讲发为血之瘀,就是头发与血有关系,为什么好多这个血虚的病人会引起脱发,血虚的话,对我们这个这个头发的营养达不到就会脱落,最常见的熬夜的病人,看看平时这个门诊上的白领,这女同志会多一点,这个熬夜心情不好,时间长了,头发脱落,不是完全脱......
  • 打呼噜是一种疾病,打呼噜比较多的是胖人,因为好多胖人扁桃体肥大,腺样体肥大,所以容易打呼噜。打呼噜就是我们睡觉时,坐着时气道是通畅的,躺着时腺样体盖住气道了,轻的话可以不管,但是重的话,我们医学上叫睡眠障碍综合征,严重的人睡觉的时候都能憋醒......
  • 中药太苦加点糖?俗话说良药苦口利于病,但是很多儿童还是忍不住那个苦味,喝几口就吐掉。因此很多妈妈在给孩子煎煮中药时,怕味太苦会在汤里放很多白糖。其实主要是不能甜蜜蜜的,因为使用蔗糖有一定的禁忌范围,对于正在服用化湿理气的中药时,加糖反而会对......
  • 因为我们中医治病讲究六经辩证,对某些经络有问题的疾病,我们可以使一些引经药物,使得这个药物达到我们针对的经络效果更好一点。一般的老中医开化药药引,大枣啊,生姜,还有葱白。这个生姜呢,主要是一个可以佐治我们的方子中的寒凉的药物啊。大枣呢,其实......
  • 姜是我们生活中的常用调味剂,殊不知姜对于手脚冰凉也有很好的改善作用。如果你手脚容易凉,不妨在做菜煲汤的时候多放点生姜,也可以用生姜煮水,如果没有糖尿病的话,还可以放些红糖与生姜一起煮,经常饮用可以起到缓解手脚冰凉的作用。还可以采用生姜1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