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手太阳小肠经

    手太阳小肠经

    【循行】

    《灵枢·经脉》:小肠手太阳之脉,起于小指之端,循手外侧上腕,出踝中(1),直上循臂骨(2)下廉,出肘内侧两骨(3)之间,上循外后廉,出肩解,绕肩胛(4),交肩上,入缺盆,络心,循咽下膈,抵胃,属小肠。

    其支者:从缺盆循颈,上颊,至目锐眦(5),却入耳中。

    其支者:别颊上(出页)(6),抵鼻,至目内眦(斜络于颧)。

    [本经穴]少泽(井)、前谷(荥)、后溪(输)、腕骨(原)、阳谷(经)、养老(郄)、支正(络)、小海(合)、肩贞、臑俞、天宗、秉风、曲垣、肩外俞、肩中俞、天窗、天容、颧髎、听宫。

    [交会穴]大椎(督脉),上脘、中脘(任脉),睛明、大杼、附分(足太阳),和髎(手少阳),瞳子髎(足少阳)。

    【注释】

    (1)踝——此指手腕后方小指侧的高骨。

    (2)臂骨——指尺骨。

    (3)两骨——指尺骨鹰嘴和肱骨内上髁。

    (4)肩解、肩胛——滑伯仁注:“脊两旁为膂,膂上两角为肩解,肩解下成片骨为肩胛。”张介宾注:“肩后骨缝曰肩解。”按:“肩后骨缝”指肩关节缝;两角指左右肩峰与肩胛冈部;成片骨即指肩胛骨体。

    (5)目锐眦——《灵枢·癫狂》:“目眦外决于面者为锐眦。”指目外角。目大角为内眦。

    (6)(出页)——音拙。眼眶的下方,包括颧骨内连及上牙床的部位。

    【语译】

    手太阳小肠经:从小指外侧末端开始(少泽),沿手掌尺侧(前谷、后溪),上向腕部(腕骨、阳谷),出尺骨小头部(养老),直上沿尺骨下边(支正),出于肘内侧当肱骨内上髁和尺骨鹰嘴之间(小海),向上沿上臂外后侧,出肩关节部(肩贞、臑俞),绕肩胛(天宗、秉风、曲垣),交会肩上(肩外俞、肩中俞;会附分、大杼、大椎),进入缺盆(锁骨上窝),络于心,沿食管,通过膈肌,到胃(会上脘、中脘),属于小肠。

    它的支脉:从锁骨上行沿颈旁(天窗、天容),上向面颊(颧髎),到外眼角(会瞳子髎),弯向后(会和髎),进入耳中(听宫)。

    它的又一支脉:从面颊部分出,上向颧骨,靠鼻旁到内眼角(会睛明),接足太阳膀胱经。

    此外,小肠与足阳明胃经的下巨虚脉气相通。

    【病候】

    《灵枢·经脉》:是动则病:嗌痛,颔(1)肿不可以顾,肩似拔,臑臑似折。

    是主“液”所生病者(2):耳聋,目黄,颊肿,颈、颔、肩、臑臑、肘臂外后廉痛。

    【注释】

    (1)颔——音汗.指颏下结喉上两侧肉之软处。

    (2)主液--小肠受盛胃腑腐热下传的水谷,经进一步消化和沁别清浊,其精华部分由脾转输,营养于全身,糟粕下走大肠,水液归于膀胱,因此水肠可产生水液,故本经主液所生病证。

    【语译】

    本经有了异常变动就表现为下列病症:咽喉痛,颔下肿不能回顾,肩部痛得象牵引,上臂痛得象折断。

    本经所属腧穴能主治有关“液”方面所发生的病症:耳聋,眼睛昏黄,面颊肿,颈部、颔下、肩胛、上臂、前臂的外侧后边痛。

    手太阳络脉

    【循行】

    《灵枢·经脉》:手太阳之别,名曰支正。上腕五寸,内注少阴;其别者,上走肘,络肩髃。

    实,则节弛肘废(1);虚,则生肬(2),小者如指痂疥(3)。取之所别也。

    【注释】

    (1)节弛肘废--指肩肘部关节松驰痿废不用。

    (2)肬——音由。与疣通,赘生在皮肤上的小瘤。

    (3)痂疥--此指疣之多生如指痂疥之状。

    【语译】

    手太阴络脉,名支正。在腕关节后五寸处,向内侧注入手少阴心经;其支脉上行经肘部,上络于肩髃部。

    手太阳络脉出现的实证,关节弛缓,肘部痿废不用;虚证,皮肤赘生小疣。可取手太阳络穴治疗。

    手太阳经别

    【循行】

    《灵枢·经别》:手太阳之正,指地(1),别于肩解(2),入腋走心,系小肠也。

    【注释】

    (1)指地——地在下,自上而下故称指地。杨上善说:“手之六经,唯此一经下行,余并上行向头”。

    (2)肩解——即肩关节。

    【语译】

    手太阳经别,在肩关节部从手太阳经分出,向下行入于腋窝部,走向心脏,连系小肠。

    手太阳经筋

    【循行】

    《灵枢·经筋》:手太阳之筋,起于小指之上,结于腕,上循臂内廉,结于肘内锐骨(1)之后,弹之应小指之上,入结于腋下。其支者,后走腋后廉,上绕肩胛,循颈,出足(2)太阳之筋(3)前,结于耳后完骨;其支者入耳中;直者出耳上,下结于颔,上属目外眦。其支者,上曲牙,循耳前,属目外眦,上额结于角。

    其病:手(4)小指支,肘内锐骨后廉痛,循臂阴(5),入腋下,腋下痛,腋后廉痛,绕肩胛引颈而痛,应耳中鸣痛引颔,瞑目良久乃能(6)视。颈筋急,则为筋瘘(7)颈肿。

    【注释】

    (1)锐骨——此指肘内的高骨,即肱骨内上髁。

    (2)足——原作“走”,据《太素》《甲乙》改。

    (3)筋——原脱,据《太素》补。

    (4)手——原脱,据《太素》补。

    (5)臂阴——臂内侧的部位。

    (6)能——原作“得”据《太素》《甲乙》改。

    (7)筋瘘——鼠瘰之属。张注本作“痿”,《太素》《甲乙》亦作“痿”。但与上文似不连贯。

    【语译】

    手太阳经筋,起始于小指的上边,结于腕背,上沿前臂内侧,结于肱骨内上髁后,以手弹该骨处,有感传可及于手小指之上,进入后,结于腋下;其分支走肘后侧。向上绕肩胛部,沿着颈旁出走足太阳经筋的前方,结于耳后乳突部;分支进入耳中;直行的出于耳上,向下结于下颔处,上方的连属于眼外眦。

    其病症:可见手小指支撑不适,肘内锐骨后缘疼痛,沿臂的内侧,上至腋下,及腋下后侧等处均痛,绕肩胛牵引颈部作痛,并感到耳中鸣响且痛,疼痛牵引颔部,眼睛闭合一会才能看清物景,颈筋拘急,可发生筋瘘、颈肿等症。

更多中药材
  • ► 飞蚊症是什么?眼睛的飞蚊症大多属于正常的老化现象,但也有可能是其他病变,例如视网膜脱落,眼睛发炎等。► 飞蚊症有什么病症?视线范围内出现点状、线状、网状、水泡状,半透明或透明物件或看东西时,发现灰黑的点状或呈线状影像,随著眼球的移动,慢......
  • ►抑郁症是什么?过去常被称为神经衰弱,属于轻度精神疾病。患者的情绪会出现障碍,导致身心失衡,情绪会继续抑郁,对事物失去兴趣或动力,思想会变得消极,从而影响正常的社会生活。抑郁症的定义是:患者持续两周以上,有五个或五个以上既定的生理或心理症状......
  • 脾胃护理。中医认为,脾胃是后天的基础,是气血生化的源泉。脾胃主要运输水液。水分的产生不仅与脾胃密切相关,而且最容易对脾胃功能造成损害。因此,风湿病患者必须照顾好自己的脾胃,平时要避免暴饮暴食、嗜酒、吃辛辣、油腻、刺激等食物,尤其是贪凉喜冷。......
  • 夏天属于火,与心相对应,所以夏天要注意心灵的调理。《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指出:“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意思是夏天要心平气和,保持快乐快乐的心情,让胸怀宽广,精神饱满。对待外界的东西要像含苞待......
  • 第一个提倡早上脉搏的是《黄帝内经》中的“脉要精微”篇,其曰:“诊法常以平旦,阴气未动,阳气未散,饮食未进,经脉未盛,络脉调匀,气血未乱,故乃可诊有过之脉。”这段话的翻译是:脉搏通常是在早上,此时人们没有工作,阴气没有干扰,阳气没有消散,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