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从中医认识阴阳

    我们都知道中医的核心就是围绕着阴阳而说。《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的开首即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这话对中医这门学问进行了高度浓缩和概括。所以中医这门学问,离不开天地,而阴阳是天地之道。现在人都知道说:西医治标,中医治本。那么为什么中医可以治本呢?这就回答不上来了。其实这个本还是阴阳,还是阴阳里面去寻找。阴阳是关系到方方面面,最本始的东西。

    阴阳的关系

    阴阳谈的是阴与阳两者之间的事,既然是两者,就有一个相互的关系问题,这也是阴阳这门学问里最重要的一个问题,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里面说的就是“阳生阴长,阳杀阴藏”。只要明白了其中的含义,阴阳的学问也就可以基本解决了。

    “阴生阳长,阳杀阴藏”主要讲的是一年里的阴阳变化以及万物的生长过程。阴生阳长主要讲上半年,阳杀阴藏主要讲的是下半年。前者讲的是春夏的变化,后者讲的是秋冬的变化。

    以上两个过程周而复始,如环无端的,所以,收藏到一定的程度后,又要开始新一轮的生发`释放,这便是《素问》中所讲的“重阳必阴,重阴必阳”。阳指的是生发,释放的过程,春夏为阳,秋冬为阴。

    用《素问》的“重阳必阴,重阴必阳”这个观念我们要结合《周易》方面的知识。《周易》是一本专门讲阴阳变化的书,而且这个阴阳和变化是用图像表示出来的,这样就可以更直观,更清晰的看到变化,特别是描述一年的阴阳变化,它有专门的“十二消息卦”即复,临,泰,大壮,夬,乾,姤,遁,否,观,剥,坤,其中每卦对应的是每一个月,复卦对应的是农历十一月的变化,依此类推,临为十二月,泰为一月,大壮为二月,夬为三月,乾为四月,姤为五月,遁为六月,否为七月,观为八月,剥为九,坤为十月。

    从上述的十二消息卦中,我们可以看到,除了乾坤两卦以外,其它的十个卦都是阴阳爻混杂在一起,既有阴也有阳。而乾坤两卦不同,它是纯阳纯阴。从复卦开始我们可以看到,阳爻在渐增多,标志着阳气的生发,释放,直到乾卦变成六爻皆阳,变成重阳,阳的生发释放到了最大限度,变成六爻皆阴。

    从上述的内容我们可以看到,讨论阴阳,讨论中医,如果结合《周易》来谈,会显得更方便更直观,更有助我们了解它的确切内涵。所以历代都有强调医易的关系,尤其孙思邈指出“不知易不足以为大医”所以周易一定要引起中医爱好者的重视。

更多中药材
  • 中医有一句话叫阴虚则痛,阴液在体内起到滋养润滑的作用,那阴液不足,压不住阳气,就会产生虚火,虚火灼烧,我们身体就会隐隐疼痛。还有渗出水和体内的阴液息息相关,所以就会出现以下六个部位的疼痛。第一个就是腰痛,腰为肾之府,肾阴不足,不能温煦腰部的......
  • 我们中医常讲辨证治疗,其实每一个人的体质不一样,导致失眠的问题可以说是五花八门啊。有人入睡困难,翻来覆去整晚睡不着,有人睡着了之后他容易醒过来,一晚上醒来七八次,烦的不得了,甚至还有的人睡着之后人没有睡,差不多旁边有人喝水,他都知道似睡非睡......
  • 第一个啊尿频尿急,夜尿频繁,小便灼热发黄,情绪激动,这个时候湿热下前潜尿液黄就是主要的标志,可以参考龙胆泻肝丸。第二个,便秘我们说到肠道津液不足,肝火烧灼,那这个时候会口干,口苦,口臭,舌苔黄腻。也可以参考龙胆泻肝丸。第三个,腹泻拉肚子,那......
  • 我们中医常说啊,肝主藏血,主一身的气机疏泄,肝主筋,肝开窍于目,所以说肝的健康与很多脏腑都有关系,这个肝不好,人容易倒下,一点都不夸张。肝不好具体的表现有这些。首先,失眠多梦,肝藏魂,肝血亏虚,肝不藏魂,治疗需要养肝血,养心安神。那如果经常......
  • 我们今天分享两种啊。中药代茶饮,阴调理阴阳,延年益寿。我们黄帝内经里边说过,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绝,精气乃绝呀。如果生活压力大,经常熬夜不休息,还暴饮暴食,不积极运动,这些行为都会导致我们身体阳气引起的不平衡,那么就出现了现代人的亚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