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捕捉

    江苏省中医院(210029)

    原载于《江苏中医》1994年第11期

    “捕捉”一词,《汉语大辞典》疏为“抓住机会”。似乎意犹未尽,应该再添一句“抓住特点”,才较全面。

    漫画家能在三笔两笔下画出维妙维肖的肖像,靠的就是抓住各人面部不同的特点。子产(?-前522年)早在2500多年前就说过“人心之不同,如其面矣”。(见《左传·襄公31年》)。谁都会得认清各人不同的面相,而名画家更能抓得住特点。

    对付任何一个疑难杂症,就要靠你善于捕捉特点。可惜这种特点在粗心眼儿的人是视而不见的。关于捕捉疑难杂症的特点,自古以来,谈者不乏其人,可惜的是我们却未能好好关注而已。即使你也予以关心,但决不可能比亲身体会的印象深刻。余虽专业耳鼻咽喉,但对所有疑难杂症,都有特殊兴趣。

    一税务局青年职员,奇寒七载,冬天重裘难温,身居暖室不敢出门一步。盛夏不能吃西瓜,也需于无风无冷处度过。今年初诊在新春之际。一翻其七年来病历,所服中药都是细辛、肉桂、炮姜、附子、鹿角胶、鹿茸……之类,但总难愈病,若一周不服此类药,即寒冷难以度日。望诊面白无华,较为消瘦。脉细,舌质、苔白俱。唯一特征,两掌心烧灼如焚,十分难受,试握体温计,为36.7℃。忆及《续名医类案》卷六的“恶寒门”中有戴思恭(1323-1405)用大承气汤、李士材(1588-1655)用银花汤治愈了2例冷得出奇的怪病。现在捕捉到“掌心烧灼”这个特征,则肯定为真热假寒证。但为了审慎起见,嘱他明天再来。藉此一个宵夜,将《续名医类案》精神吃透,翌日裁方,取用葶苈大枣汤。2剂入腹,重盖的大棉被揭去了2条。5剂药后,病者自谓“全身舒服而温暖”了。复诊取白虎汤,一无成效。再三思考,葶苈大枣是大泄肺经之剂,肺主皮毛,久困之邪(热)可通过玄府而逐出体外。白虎主清阳明,所宣所泄者,不落门径。以后取用宣肺清热,终以玉屏风散调理而愈。

    客岁一年届八旬的水利部离休高干,口腔腐(不是糜)烂经年,近来口水如涌。疼痛并不明显,但烧灼感十分严重。片片白腐假膜较厚,隙间粘膜充血,用过不少清热解毒剂,一无成效,而且日趋厉害。曾用过水牛角(代犀角)地黄汤,开始一二剂症情明显改善,三四剂后又严重如初。其唯一特点是口中臭味严重,但不同于一般的恶臭尸臭,而呈腥味。就凭这个腥臭,即可证明是虚寒证。斗胆改用附桂八味汤。药仅3剂,病除大半。之后以金匮肾气丸调理而告痊。

    以上2例疑难杂症终于告痊者,完全得力于捕捉。前者捕捉住掌心烧灼,后者捕捉住臭呈腥味。《宋史·张焘列传》:“自古未有不知敌人之情而能胜者”。这掌心烧灼与臭呈腥味,正是真实反映出来的“敌人之情”,能否及时发现,主要看你有没有本领去捕捉。

更多中药材
  • 第一种啊,中医叫做痰热内阻型,这一类患者一般都是阳盛的体质,平时饮食啊也比较的不在意,就是胃口比较好,有一些辛肝肥厚包括喝酒啊来者不拒,受这样因素影响呢,时间长了以后啊,经常性的在胃黏膜表面产生炎症,最终会形成萎缩性胃炎,找我们看病的时候,......
  • 鉴于我们目前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质量也有很多的胃病啊,都建议大家去做一下这个胃镜肠镜的检查,那么你不要说相信某一个人摸一个脉,就告诉你,你胃里面长息肉了,一定要通过胃镜来确认,那么有些事情不能捕风捉影,就是用药调理了,那么比如说这个糜烂性胃......
  • 胃食管反流病容易反复,有很大的原因是因为患者在饮食上的不注意,还有一些患者说就是在这个情绪上的难以控制。胃食管反流病除了药物治疗以外,在生活上要严格遵循三忌三戒。第一个就是忌油腻食品。人在高脂肪饮食以后啊,胃的排空速度慢,容易刺激这个胆囊的......
  • 那么今天呢,来跟大家聊一聊大便的异常情况。有一些病人吧,就是对这个大便观察还是比较仔细的,但也有一部分人呢,对自己的大便这一块呢不是很认真,或者不是很细心,习以为常,就是甚至说大便异常的时候,他也习以为常,有时候呢,还是会忽略一些比较严重的......
  • 那么它这些特征出现以后呢,有一些患者会伴有这个肠上皮化生,还有一些不典型增生,随着这个现在这个生活水平地提高啊,胃肠镜的普遍开展,它的发病率还有他的检出率都逐年上升,那么我们中医认为这个。慢性萎缩性胃炎呢,脾胃脏腑功能失调所导致的,病程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