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火候热源的选择

    火候热源的选择

    煎药的火候:煎药温度的高低,中医称之为火候。中医常用文火、武火来表示。所谓文火,就是弱火,没有火焰的火,温度上升较慢,水分蒸发得亦慢,古人有用鱼眼沸、蟹目沸等词来形容火候的微小。武火就是强火,温度上升较快,水分蒸发亦快。李时珍说:“凡一切补液诸膏宜桑柴火(即文火)煎之”。葛洪曰:“栎炭火(武火)宜锻炼一切金石药,桴炭火(其火候界于文火与武火之间)宜烹煎焙炙百药丸散。”古代医家对火候的选择是根据药物的性质而定的。

    煎药时对火候掌握的原则。煎药时火候过强,水分蒸发快,影响有效成分的煎出,亦易焦糊。火候过弱,煎提效果低。在药物未沸之前用武火急煎,沸后可文火慢煎,使药力尽出,尤其是滋补之剂,更应文火慢煎,保持微沸状态,使其减慢水分的蒸发,有利于有效成分的溶出。因为药物在水中浸一段时间后用武火加热,能增加药物的溶解度,促使有效成分的溶出,但沸后温度恒定,药物的溶解度与溶媒量和煎煮时间成正比,若沸后再用武火急煎,煎煮时间缩短,药液容易煎干,药物有效成分容易破坏。若用文火缓煎就可避免这些缺点。

    选择热源的标准有:①热力均匀,又便于控制火候的大小;②尘埃少,能使煎药室做到清洁卫生;③既能遵照中医传统煎药经验,又便于大批生产。

    本世纪50年代开始,对汤剂煎煮方法的研究曾有过较多的报导。

    直火加热法:是传统的煎煮法。它的优点在于煎煮火候容易控制,煎出量易掌握,能做到药物的先煎后入,且保持传统特色,但存在劳动强度大,工作效率低,药液易焦化又不卫生等缺点。

    多孔式水浴式加热法:该法煎药温度低于100℃煎煮时间长,不如直火煎煮所得药液质量好。

    蒸笼蒸药法:直浸出物较直火为少,一般只能为直火煎药量的80%~90%。

    砂浴煎药法:该法升温快,温度亦均匀。但耗能为直火的2倍左右,浪费能源。

    硬气煎药法:其煎出液质量相当于直火条件,不存在煎液焦化的缺点。该法适合大型中医院煎药室使用。

    高压蒸汽法:采用此法得其药液质量优于直火煎药,煎出率高,操作简便。但对含挥发性成分的药物间串味问题不易解决,也难以做到药物的先煎后入。

    夹层锅蒸汽法:能避免药物间的串味,便于控制药液得量,温度高度调节方便,能符合传统煎药习惯,亦不存在直火煎药的缺点,为有希望的煎煮方法,但对药物成分的浸出率还不如高压蒸汽法。

    一般认为,高压蒸汽法与夹层锅蒸汽法的效果基本相同,优于直火加热法。其它方法均存在一定缺点,有待深入研究。

    解放军163医院药局对中药的直火煎煮法、高压蒸制法、蒸汽加热煎煮法进行了研究。对水总浸出物的比重、单项中药汤剂主要成分、单项中药汤剂折光率及PH值进行测定,作了单项中药汤剂的抑菌实验、药理实验,并作了加压煎煮实验。认为三种煎煮方法都是行之有效的,无特殊差异,但各有优缺点。笔者认为有蒸汽的医疗单位,采用蒸汽加热法煎煮中药是比较理想的。

更多中药材
  • 一、紫黑色,供血不足,有积寒二、紫色,并伴有黑斑,气血不畅通三、紫色,并有深浅不一的块状风湿四、鲜红而艳,局部发热,阳症、热症、实症,热毒炽盛,体质阴虚火旺。你拔完罐的罐是什么颜色呢?......
  • 一、(附子理中丸)用于脾胃虚寒二、(参苓白术散)用于脾胃气虚三、(香砂养胃丸)用于胃阳不足,湿阻胃气导致的胃痛四、(保和丸)用于脾胃不运,还伴有积食最后提醒大家一点,中成药虽然服用方便,但是作用有一定的局限性,最好还是在医生的辨证论治下指导......
  • 出汗是人体排泄和调节体温的一种生理功能,但是出汗的方式、汗量、汗色和汗味发生改变,则为病理现象,颇为某些疾病的前兆。正常情况人体的头面部容易出汗,因为头面部人体的一身阳气所在,头为诸阳之首,所以阳热之气首先表现在面部。因此,活动后,特别是大......
  • 一,胃肠积滞有内热,大便干燥容易造成便秘。二,宝宝喝水少,蔬菜吃的少,进食纤维素的含量很低,肠蠕动弱,会造成大便秘结。三,宝宝拒绝排便,因为肛门有痔疮或肛裂,排便时疼痛,所以拒绝排便。长期不排便可导致大便更加干燥,不容易排出,形成恶性循环。......
  • 第一,脾胃不好有可能消化功能比较差,要注意调整饮食结构,不吃生冷辛辣刺激的食物,也不要吃过硬、过酸、过烫的食物。建议饮食易消化,适当摄入蛋白类食物,少吃油腻肉食。第二,注意三餐规律,饮食有节,千万不能暴饮暴食。第三,饭后要尽量适当活动,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