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从两位老师的回信谈起

    前一段时间,本人治疗了一位重患,因病症复杂,而同时写信请教了我的两位老师陈景河、王辉武。现就来往内容和我的失误,刊登于此。虽不能成方成法,但可羽翼《硫球百问》,给人以启示。

    1、尊敬的王辉武老师:

    你好!好久没给老师写信了,现在一切还好吧!身体如何?现在重庆还很热么?我们北方已经很冷了。

    前几日,治疗了一位老年支气管哮喘的女患,因多年老病发作,经中西医治疗未愈。诊时喘促气上,喉中痰鸣,痰色白质略稠,咯吐不利,睡眠差,纳食少,时汗出,不恶风,小便黄,大便2~3日一次,脉弦寸浮关滑而尺沉弱,舌质红绛,苔白满布,如积粉,面色黧黑,有数个红点,眼神外露,诊后与下方调理。射干12克,麻黄10克,半夏12克,五味子12克,细辛3克,苏子10克,杏仁12克,陈皮20克,桂枝12克,生姜10克,前胡15克

    经上方加减4、5剂,仍无效果,不知何故,故烦请老师百忙中指点迷津,许生不胜感激,顺祝:

    诊安!

    2、王老师由于十分忙,所以在我去信的原稿纸上,做了批注和指点。如在”小便黄“上写到”热象“两字。”舌质红绛,苔白满布,如积粉“上写”内热之象“四字,在桂枝、生姜、细辛下面划了横线。最后写到”患者估计是以热为主,桂枝、姜、细辛不宜用,可用定喘汤加地龙、生石膏,可试试!“

    3、我给陈景河老师的去信,内容与王辉武老师的大体相同。

    4、陈老的回信是:

    某某医生:

    你好!来信收悉。关于所问之病治疗问题,我看此症是哮喘病,而受外感后,邪入内伤阴津,成为虚实夹杂,错综复杂,难治之证。诚为金匮所言:”夫病痼疾,加以卒病,当先治其卒病,后乃治其痼疾也。“也就是说病有新旧,治分先后,卒病易治,痼疾难愈。不过此患之卒病,为邪气入内,化热伤津。此从你信中言,舌色红绛看出,而苔白满布、不爽,乃湿浊蕴于中焦,此诚为脾不健运,肺不肃降,水津不布所致。脉又见弦象,又寸浮、关滑、尺弱。有阴阳离决之危象,故目光露神,当前为危笃之证。你前方以射干麻黄汤加减,属随证加减活之。其效不显,颇为棘手。我的意见,当用白茅根200克煮水,水开后10分钟,即可取下,视凉温时频饮之。再煎三子养亲汤加一贯煎方,合煮服之。望你视病情而定为宜。

    结果:该患因为服药不见效,后又改西医,静点抗生素。但没等两位老师的回信到达,便离开了人世。十分的遗憾。也很内疚。然笔者由衷的感谢二位老师的指点。尤其是陈景河老先生,八十多岁的老人,不但坚持门诊。而且千里之外,用颤抖的手,书写着艰涩的文字。现在看看,仍让人感动不已。

    两位老师都是为中医事业呕心沥血的躬行者,值得我们学习和敬仰。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解释着中医,发展着中医。正如张琼林老师所言”医不可无派,但医不可执派......“。所以无论何门何派,而医学之初衷,不过愈疾除病而已。愿中医有识之士,结成一体,以临床实践为基础,从不同角度来窥测中医,挖掘中医的价值。所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也。

更多中药材
  • 5月5日,我们迎来了夏季的第一个节气——立夏,夏季是蛇伤的高发季节。被毒蛇咬伤该怎么办?首先,立即远离被蛇咬伤的地方。如果蛇咬了它,你可以用棍子或其他工具促使它离开;如果你在水中被蛇(如海蛇)咬伤,你应该立即将受伤者移到岸边或船上,以避免溺......
  • 中暑是一种常见的夏季急性疾病,其特点是头晕、头痛、恶心呕吐,甚至突然昏倒。长期在高温下工作也会有类似的症状。中暑严重,体温大多在39℃以上,患者面色苍白,有昏厥等症状。如果发现中暑患者,应立即将患者移至阴凉通风的地方,解开衣扣,让患者喝一点......
  • 莲子百合瘦肉汤。功效:益气调中,补虚损,交心肾,安神,益智,清心。适应症:神经衰弱、心悸失眠、病后体弱等。莲子性甘、涩、平、入心、脾、肾经,能养心、益肾、补脾、涩肠;百合性甘、微苦、平、入心、肺经,具有润肺止咳、养阴清热、清心安神、益气调中......
  • 痔疮是人体直肠末端粘膜下和肛管皮肤下静脉丛发生扩张和屈曲所形成的柔软静脉团,是一种比较常见的肛肠疾病,又名痔疮、痔核、痔病、痔疾等。任何年纪都可发病,但随着年纪增长,发病率逐渐增高。在我们国家,痔是最比较常见的肛肠疾病,素有“十男九痔”、“......
  • 组成:生地15克,山茱萸10克,旱莲12克,粉丹皮9克,泽泻10克,茯苓12克,猪苓15克,怀牛膝12克,桑寄生15克,白茅根30克,生益母草30克,黄芪30克,小叶石韦12克。功效:滋阴益肾,利湿清热,益气化瘀。主治:肾阴虚、水热互结、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