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莫把祖国医学遗产言为来之于西医

    余曾嘱急性咽炎患儿,多进开水。其母亲夸我:“老先生不错,也用西医方法。”闻之使人啼笑皆非。考急性病多进开水,在明·《本草纲目》(1578年)中言之已详,称为太和汤,能“助阳气,行经络”而又可“取汗”。

    其实非徒太和汤,即蒸馏水亦系中国始创。《本草品汇精要》(1505年)称甑气水,谓:“以物于炊饮饭时,承取。”

    余要求进修生戴口罩,尔讥余“学西医”。要知口罩一物,作自中国元代,事见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1254-1324年)《东方见闻录》中。西医用此仅90年,而中国已用了700年之久了。

    病家及进修生固不能苛求,而身为中医者,亦将家传宝送给人家,殊属不该。将传家宝作为舶来品者,远远不止于此。例如:

    病房漆成浅兰或浅绿,宗《冯氏锦囊秘录》(1702年)“青禾绿草,可以养目”之旨。

    高脚病床,亦遵《寿世青编》(作者李中样1588-1655年)“凡人卧床,当今高,则地气不及”之遗训。

    鼻子是胚胎发生最早的器官,为《汉书·杨雄传》第一个道破。《正字通》(明末)谓:“人之胚胎,鼻先受形。”

    灌肠,最早为《伤寒论》之蜜煎导和《千金要方》之猪羊胆。可知中医用“开塞露”“甘油锭”形式通便法早在1700年,一般灌肠也已1300年之久。

    导尿,《医事启源》引证《干金要方》(652年)男性导尿,已1300年。《卫生宝鉴》(1417年)记载了女性导尿,也已579年。

    鼻饲,始于《圣济总录》(1111一1117年)。

    世界上第一个人工喉。见于《梦溪笔谈》,时在11世纪。

    美尼尔氏病。第一个报道的为《仁斋直指方》(1264年)。比法国人美尼尔氏在1861年才报道此病,早上600年。

    《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1186年)之“耳聋治肺”“鼻塞治心”,揭开了耳咽管阻塞可致耳聋和鼻甲肥大可致鼻塞的致病机制。

    《儒门事亲》(1228年),第一个介绍了内腔镜钳取异物的手术。

    用圈套器摘除鼻息肉,为《外科正宗》(1617年)所发明,现在全世界都采用这个方法。

    耳咽管自我吹张法,开始于《保生秘要》(元末明初)。

    道破听力的骨导、气导,是《三国方》(1174年)。

    震动性耳鸣与非震动性耳鸣之别的首先发现,见于《素问玄机原病式》(1186年)。

    鼓膜按摩术,初见于《景岳全书》(1624年)。

    开口器第一次面世者,为《焦氏喉科枕秘》(1866年)。

    请君莫把祖国的医学遗产,言为来之于西医。

更多中药材
  • 我们中医讲发为血之瘀,就是头发与血有关系,为什么好多这个血虚的病人会引起脱发,血虚的话,对我们这个这个头发的营养达不到就会脱落,最常见的熬夜的病人,看看平时这个门诊上的白领,这女同志会多一点,这个熬夜心情不好,时间长了,头发脱落,不是完全脱......
  • 打呼噜是一种疾病,打呼噜比较多的是胖人,因为好多胖人扁桃体肥大,腺样体肥大,所以容易打呼噜。打呼噜就是我们睡觉时,坐着时气道是通畅的,躺着时腺样体盖住气道了,轻的话可以不管,但是重的话,我们医学上叫睡眠障碍综合征,严重的人睡觉的时候都能憋醒......
  • 中药太苦加点糖?俗话说良药苦口利于病,但是很多儿童还是忍不住那个苦味,喝几口就吐掉。因此很多妈妈在给孩子煎煮中药时,怕味太苦会在汤里放很多白糖。其实主要是不能甜蜜蜜的,因为使用蔗糖有一定的禁忌范围,对于正在服用化湿理气的中药时,加糖反而会对......
  • 因为我们中医治病讲究六经辩证,对某些经络有问题的疾病,我们可以使一些引经药物,使得这个药物达到我们针对的经络效果更好一点。一般的老中医开化药药引,大枣啊,生姜,还有葱白。这个生姜呢,主要是一个可以佐治我们的方子中的寒凉的药物啊。大枣呢,其实......
  • 姜是我们生活中的常用调味剂,殊不知姜对于手脚冰凉也有很好的改善作用。如果你手脚容易凉,不妨在做菜煲汤的时候多放点生姜,也可以用生姜煮水,如果没有糖尿病的话,还可以放些红糖与生姜一起煮,经常饮用可以起到缓解手脚冰凉的作用。还可以采用生姜1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