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外科感染

    【概述】

    本节主要指预防外科化脓性感染,此类感染常因化脓性致病菌诸如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和大肠等引起。局部表现为红、肿、热、痛和功能障碍,全身症状可有发热、头痛、恶心呕吐、脉率加速及白细胞计数增高,重者甚可出现感染性休克。预防外科感染,主要是增加人体的抵抗力及预防和减少细菌传染等。

    用针灸预防外科感染是近20余年的事,通过上万例观察,已经表明对各种清创术后、各种操作复杂的无菌术后及外科、妇产科术后等的感染预防,有良好的作用。并发现针刺后第二天周围血液中的嗜伊红细胞数值开始升高,第三、四天达到高峰;针刺对白细胞总数也有明显的调节作用。

    针灸预防外科感染的作用机理,主要是调动病人体内抵抗各种细菌的能动因素,抑制细菌的生长和繁殖,促进机体代谢机能。

    总之,针灸是预防外科感染的有效方法之一,目前以体针为主。

    方法:

    - 体针(之一) -

    取 穴:

    上肢

    常用穴:曲池、合谷。

    备用穴:手三里、内关。

    下肢

    常用穴:足三里、阳陵泉、三阴交。

    备用穴:髀关、风市。

    躯干

    常用穴:脊柱点(位置在后溪穴后二分)、委中。

    备用穴:环跳、秩边。

    脊柱点位置:后溪穴后二分。

    操 作:

    在外科手术结束后即行针刺预防。根据不同的手术部位取穴。一般取常用穴,酌加备用穴。以28号1~2.5寸毫针(据不同穴区选用),进针得气后,以中等度刺激行平补平泻法,针感宜向四面放射,留针20min,其间行针1次。每日一次,直至创口愈合。

    效 果:

    共预防1015例,其总有效率达96.3%~97%。

    注意事项:

    (1)本法适用于各种外科手术(包括普通外科、骨科等)的术后感染预防。

    (2)预防对象,只要不是机体调节功能极度低下者,均可采用此法。上述方法,除了用于无菌手术法,对有菌手术及外科感染者,亦有良好的防治作用。

    (3)关于预防时机,首次针刺一般都应在术后即刻于急救室或手术室中进行。之后,再据症情,在当天或第二天继续针刺。贻误时机,容易影响效果。

    - 体针(之二) -

    取 穴:

    常用穴:足三里、八髎(即上髎、次髎、中髎、下髎)、曲池。

    操 作:

    于手术结束时,在手术室内当即针足三里,以强刺激补法(分数层进针,一次退出),持续1~2min后出针。针刺深度约1.5~2寸左右。八髎穴用28号长针一根,刺入皮下紧靠骶骨,贯穿下、中、次髎,直到上髎。采用中等度补法,亦不留针。第二日开始,针刺曲池穴,上、下午各一次,进针后手法仍以数进一退之补法,轻或中等度刺激,出针后,按压一下针孔,一般连续针刺3~7天。

    效 果:

    通过近6000例的预防,有效率达到99.4%。实验室检查证实,针刺后24h,白细胞增加,并以中性为主,多数可增加2~3倍,2~3天后逐渐下降。细菌培养,原有链球菌、大肠生长受到抑制,迅速恢复正常。另外,经针刺预防,剖腹产后病人乳汁分泌非但未减少,反见增多。在非月经期的阴道涂片上,可见大量角化细胞,显示针刺是通过对整体的调整来达到预防目的的。

    注意事项:

    (1)本法主要可预防妇产科手术感染,

    (2)本法在操作上有独到之处,要细心体会切实掌握。

    (3)其他注意事项同前。

更多中药材
  • 那么我再仔细问问,患者提到了她神疲乏力,食欲不振,同时还有心慌气短,那么这个女性患者的面色是一个萎黄的,唇色是一个色淡的,脉象沉细弱,舌淡苔白。从这样的这种描述来看,患者是以失眠为主诉来就诊的,我们肯定要从心来入手了,但是我们还要看看原因所......
  • 大家好,今天跟大家分享一个病例,患者男,41岁,自述大便长期不成形,不敢吃油腻的东西,一吃油腻的东西就拉肚子,那么有时候大便还有不消化的食物,自己说这种情况已经有三年多了,期间也服用过一些药物,总是时好时坏,最近一段时间呢,患者因为工作忙,......
  • 其实也就是我们说到了男子到了五八四十岁的时候,就开始出现了肾气不足的表现,那么这种表现会在哪里呢?一个就是我们说的掉头发,那么再一个就是牙齿松动,那么这都是可以提示肾气不足,肾精亏虚了。所以很多40岁以上的男性朋友都非常注重养生,如果你也到......
  • 其实刚才我们说的这种情况的患者有很多,在中医临床上也很常见,今天跟大家分享一个病例患者,男,32岁,自述脖子疼,肩膀疼,后背也疼,总是感觉有些怕冷,肌肉的僵紧不适,尤其是在身体活动的时候,比如说扭头,转动身体,打喷嚏,弯腰,甚至咳嗽的时候,......
  • 那么在中医看来,这种胸背的疼痛到底是怎么回事呢?中医将其归为胸痹的范畴。那么汉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就提出了胸痹的病名,和现代医学所指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那么就包括像心绞痛啊,心肌梗死,关系是密切的。从中医的病机来看胸痹,那我们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