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中西医结合治疗胆道蛔虫病56例总结

    笔者自1996年1月~2002年1月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胆道蛔虫病56例,疗效满意。并与同期用西药治疗52例作对比观察,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两组108例,均为住院病人,临床表现以突发性剑突下,阵发性钻顶样痛,并向右肩与背部放射。治疗组56例中,男20例,女36例,年龄5~20岁者38例,20~68岁者18例;病程最短6h,最长6天,平均2.5天;伴发热24例,伴黄疸者6例,白细胞总数>4×109/L28例,>10×109/L28例。对照组52例中,男28例,女24例,年龄4~20岁者35例,20~70岁17例;病程最短5h,最长5天,平均2.3天;伴发热23例,伴黄疸5例,白细胞总数>4×109/L27例,>10×109/L25例。两组病例性别、年龄、病情、病程等经过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 根据全国高等医药院校教材《外科学》第5版拟定。突发性剑突下阵发性钻顶样剧烈绞痛,可向右肩部放射。可伴有呕吐或呕吐蛔虫。疼痛可突然缓解,间歇期宛如常人。体检一般仅剑突下或稍右方有轻压痛,若并发胆道感染可有明显压痛或扪及肿大之胆囊,伴发热,少数有黄疸,B超显示胆管内有平行强光带影,有确诊价值。

    2治疗方法

    2.1对照组 以解痉止痛,感染,利胆驱蛔支持治疗。方法:阿托品或654-2用于解痉止痛,选用氨苄青霉素,丁胺卡那霉素抗感染,酌情静脉输液。症状缓解后口服左旋咪唑驱虫。

    2.2治疗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中药:乌梅15g,川楝子10g,槟榔15g,木香10g,川椒6g,细辛3g,干姜6g,黄连3g,大黄10g。根据病症酌情加减,四肢厥冷、偏寒象者加桂枝;疼痛严重者加延胡索、枳实、郁金;发热、黄疸者去川椒、细辛、干姜加银花、连翘、金钱草、茵陈,每日1剂,分2次服。两组在治疗过程中,均严密注意病情变化情况,给予相应处理。

    3结果

    3.1疗效标准 治愈:症状、体征消失,黄疸消失、体温,白细胞数降至正常,B超复查胆管内未见平行强光带影;好转:症状、体征明显改善,体温基本正常,白细胞数下降,B超复查,胆管内可见平行强光带影;无效:症状、体征无变化或病情恶化。

    4典型病例

    患者,女,30岁,2000年10月3日就诊。剑突下偏右阵发性疼痛6天,呈钻顶样痛,每次持续10min缓解,伴有呕吐胃内容物及蛔虫2条,厌食,口干苦,小便黄。查体:T37℃,痛苦表情、神志清合作,巩膜无黄染,心肺正常,腹平软,未扪及包块,上腹部与剑突下有压痛,舌质红,苔薄黄,脉细数。实验室检查:白细胞总数9.6×109/L,中性0.70,淋巴0.27,酸性0.03。B超示胆囊壁增厚,胆管内见平行强光带影。西医诊断为“胆道蛔虫病”,中医诊断为“蛔厥症”。治疗以安蛔止痛,驱虫通腑为法则。处方:乌梅15g,川楝子10g,槟榔15g,使君肉10g,黄连3g,大黄15g,细辛3g,川椒6g,金钱草15g,郁金10g,木香6g。结合西药对症治疗。服药2剂疼痛消失,继服3剂,先后大便中排出蛔虫80余条,告愈。

    5体会

    中西医结合治疗胆道蛔虫病,比单纯西医治疗疗效显 著提高,更使大部分病例免除手术治疗的痛苦;单纯中医治疗,疗效虽然较好,但有少数病例,仍可出现近期或远期并发症,甚至需手术治疗。笔者根据中医安蛔止痛,驱虫通腑的原则,辅以清热、利胆、导泻的

    中药,结合西药抗感染,对症等治疗胆道蛔虫病,取得了比较满意的效果。

    作者单位:421800湖南省耒阳市人民医院

更多中药材
  • 身体湿气重,常用的健脾祛湿六味药分享给大家。1.陈皮:具有理气健脾、燥湿化痰、除胀和胃的功效。2.茯苓:具有利水渗湿、健脾化痰、宁心安神的功效。3.白术:具有健脾益气、燥湿利水的功效。4.苍术:具有健脾燥湿、祛风散寒的功效。5.厚朴:具有温......
  • 很多人质疑中医治疗糖尿病的效果,其实中医治疗糖尿病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了,大家常说的三多一少症状,其实在很多中医古籍中都已经有记载。糖尿病的中医病机呢,主要是阴虚为本,燥热为标,早期的表现呢,主要是以肝肾阴虚为主,到了糖尿病肾病的阶段,常常会......
  • 嗓子疼在生活中很常见,很多人嗓子一疼就以为是发炎了,其实原因有很多种,需要辩证对待。比如嗓子疼常见的表现一般是咽喉肿痛,有异物感,这种症状中医称之为风热喉痹,西医叫急性咽炎,主要是风热邪毒导致。还有一种除咽部疼痛以外,伴有扁桃体红肿,或者是......
  • 【外台秘要】中提到,凡人年30以上,若不灸三里,令人气上 眼暗,意思就是说,30岁以上的人,阳气逐渐衰弱,灸三里可以补气壮阳,不然会出现气短,两眼昏花等衰老现象。足三里的位置呢,在外膝眼下三寸,胫骨旁开一横指,是人体当中非常重要的养生保健血......
  • 中医看病说三个小指头,一个小枕头,再看一个小舌头,病就看出来了。这三个小指头说把脉,左手这三个指头是心、肝、肾、右手三个指头是肺、脾、命。一把脉基本上内脏的问题就出来了,因为我们看病是望、闻、问、切,这个切就是切脉,又叫把脉。电影里面说,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