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龙胆泻肝汤——临证体会

    龙胆泻肝汤的药物组成是龙胆草、黄芩、栀子、柴胡、当归、生地、木通、泽泻、车前子、甘草。其功能为泻肝经实火,利肝胆湿热。笔者运用本方治疗多种疾病,每获奇效。

    1.肢麻浮肿

    张某,女,32岁。半年来上肢麻木,时轻时重,重则双手麻胀不能握拳,下肢浮肿。伴食欲不振,脘腹胀满,大便溏泻。舌质红绛,苔黄腻,脉沉数。投龙胆泻肝汤加益母草、佛手、香橼3剂,诸症大减。

    《素问·六节脏象论》言肝为“罢极之本”,罢极之本指四肢。《灵枢·九针论》云:“肝主筋”,筋即筋膜,筋膜得其所养,则运动有力而灵活,否则就会出现肢体麻木,屈伸不利。肝主疏泄,条达气机,使津液的输布、代谢正常。一旦失常,则产生痰湿、水浊等病理产物,停于肠胃则出现腹胀便溏,循经郁于肌肤,则出现浮肿。本案属肝经湿热,用龙胆泻肝汤清除湿热,加益母草利水消肿,加佛手、香橼健脾利湿除胀,标本得治,筋膜得养。

    2.头沉胀痛

    吴某,40岁。时感头沉痛胀,甚则如重石压顶,不能转侧,耳鸣如刮狂风,呼啸不停,舌质红绛,齿痕深陷,脉涩艰难。投龙胆泻肝汤加怀牛膝、石决明,4剂诸症消失。

    肝脉络于头,胆脉络于耳,肝胆二经,被湿热之邪所壅,清阳之气不得开,清窍失充失养,则头沉胀,耳暴鸣,用龙胆泻肝汤加怀牛膝、石决明,引湿热之邪下行,湿热一去,肝胆之气通利,清窍得养,则头清耳聪。

    3.足跟疼痛

    张某,女,56岁。足跟疼痛2年余,不敢站立,行路蹒跚,体胖腰圆,满面通红如醉酒状。舌胖嫩,齿痕多,脉沉数。前医按肾虚诊治,服补肾药数剂,久治无效,笔者投龙胆泻肝汤加薏苡仁、防己、木瓜、通草,服5剂,足跟痛除。

    《素问·五脏生成篇》:“肝受血能视,足受血能步,掌受血能握,指受血能摄。”本例并非血虚不荣,足跟失养而痛不能步,乃肝经湿热下注。湿为阴邪,易扰阴位,足跟为人体最低下之处,水湿之邪下沉足跟,湿阻血脉,不通则痛,前有众医,以虚证诊治,投以补药,邪不得出,故不愈。用龙胆泻肝汤加薏苡仁、木瓜等药,湿热得除,诸症自消。

    4.男子不育

    宋某,28岁。婚后4年未得子,曾多次就医,服药大都补肾壮阳,不效。素嗜饮酒,烟瘾大,舌质红,苔黄腻,脉象弦数,晨起口干且苦。投龙胆泻肝汤原方,连用8剂,次月,其妻妊娠检验呈阳性。

    足厥阴肝经,沿大腿内侧入阴毛中,绕阴器,至小腹。肝经湿热,循经下注,精室受扰,遂致不育。用龙胆泻肝汤,清利湿热而效。

    临证体会

    1.肝能疏泄气机,条达气血,气血津液得以正常输布,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均得以滋养。一有怫郁,则疏泄失权,气机郁滞,郁则化火;肝郁克脾土,脾失升清降浊之功,则湿邪内停,湿热胶结,病理变化,复杂多端,循经上扰则头沉头胀,口干口苦,循经下扰则可导致男子不育,女子带下,下肢浮肿;湿热郁于经脉,筋膜失养则麻木肿胀,真可谓“肝为五脏六腑之大贼是也”。

    2.肝脏体阴而用阳。善治肝者,在于调理。观龙胆泻肝汤一方,用龙胆草、黄芩、栀子清泻肝火,柴胡疏肝解郁,条达肝气,恢复肝气功能,当归、生地滋肝养肝、柔肝抑肝;木通、泽泻车前子清利湿热,使湿邪得外出;甘草培土抑木。全方泻中有补,利中有滋,使火降热清,湿浊分清。

    3.使用本方必须抓住主症。一是热象:面赤如醉,舌红苔黄,口干口苦,小便黄浊;二是湿象:舌质胖嫩,多有齿痕,苔腻,下肢浮肿;三是肝脉循经症状明显。

    4.本方药物多为苦寒之性,药量不宜过大,服药时间不宜过久,以防伤及正气。

更多中药材
  • 有些女孩从月经开始就有痛经问题,轻度下腹痛,经过后,逐渐缓解;严重腹痛难以忍受,面色苍白,身体瘦,声音低,甚至伴有昏厥等症状。这种情况属于原发性痛经,在未婚妇女中更为常见,大多数在月经初潮或初潮后不久开始发病,腹痛主要位于下腹中部,喜欢热,......
  • 胆道蛔虫是一种常见的急腹症,以30岁以下的青少年较多。胆道蛔虫需要与上腹部其他急腹症进行鉴别,如胃痉挛、急性胃炎、胰腺炎、胆石症、胆道蛔虫和胆石症并存,有时很难识别。因此,当诊断不明确时,西医镇痛解痉,掩盖症状,延误诊断;中药因煎药费时,呕......
  • 现代名医施金墨先生从医60多年,博览医籍。他在古今中外都在寻找。他学习严谨,医理透彻,临床经验丰富,疗效显著,尤其是善用对药。现总结施老治疗失眠的经验,介绍如下:辨证施治分九法。施老将临床上看到的失眠分为四种情况:睡眠不能;睡眠时间短,醒来......
  • 胆石症是一种由胆汁沉积、胆道感染、胆道蛔虫病或胆固醇代谢紊乱引起的疾病。它是消化道的常见病和常见病。其发病率逐年上升,中国胆石症的自然人口发病率约为7.8%。据报道,胆结石与胆癌的发生有很强的相关性。随着胆结石数量的增加,胆结石的风险也在增......
  • 组成 柴胡10克,瓜蒌根12克,当归9克,红花6克,甘草6克,穿山甲(炮)10克,大黄(酒浸)3克,桃仁(酒浸,去皮尖,研如泥)10克。功效 活血祛瘀,通络散结。主治 跌仆损伤,瘀血留于胁下,痛不可忍者,亦可用治肋间神经痛、肋软骨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