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巫与医药的关系

    巫,无论作为一种宗教、一种从事巫教职业的人,还是在广义上作为一种文化,其复合体是伴随着历史的前进从野蛮而跨进文明社会门坎的。在夏、商、西周时期,巫与医药有着比较密切的关系。

    一、巫医及其职业

    旧石器时代中后期,原始的巫教意识开始形成,那时的巫尚未职业化。商以前的城子崖他(们),可能拥有一些文化知识,是当时的文化人。

    商周时期社会上出现了许多巫师,他(们)能代鬼神发言、歌舞等,还能医治疾病,有的参与朝政,指导国家政事、策划国王的行动。巫师群体内进一步分化,便出现了比较专职的巫医。殷墟甲骨文中的“巫妹”,就是一位治小儿病的女巫医。《周礼·大聚》:“乡立巫医,具百药,以备疾灾。”反映了巫医在朝野普遍存在。巫教观念的严重存在与积淀,是巫医得以生存的重要条件。因而祭祀鬼神、禳除疾病的巫风盛行,大量反映在甲骨卜辞中。

    巫医是一个具有两重身份的人。既能交通鬼神,又兼及医药,是比一般巫师更专门于医药的人物。殷周时期的巫医治病,从殷墟甲骨文所见,在形式上看是用巫术,造成一种巫术气氛,对患者有安慰、精神支持的心理作用,真正治疗身体上的病,还是借用药物,或采取技术性治疗。巫医的双重性(对医药的应用与阻碍)决定了其对医药学发展的参半功过。

    二、卜筮所涉及的诊疗知识

    占卜在人类历史上曾广泛存在过,占卜除用巫术禳治之外,尚用药疗、灸疗、针疗、推拿按摩、助产和用手术拨牙、接骨复位等,然而这一切都被笼罩在巫术的氛围中。

    卜辞中记载了大量的医药史料,是反映商周时期巫与医药的一面镜子,也产生了古代医案的萌芽。其中就有从得风病到死亡的全过程的记录,其先后经过一百七十六天,虽治疗语不详,但已有了医案记载的雏形。

    《周易》中涉及疾病与医疗保健的若干理论思维与认识。

    “(艮上艮下)[艮]。艮其背不获其身,行其庭不见其人,无咎。”是说只注意到背部而不保护全身,即只知局部而不顾整体,就象一座宅院无人居住一样没有用。

    “初六,艮其趾。无咎,利永贞。”是说脚趾最易受伤,但人们却往往认为这是小毛病,不太注意它,这样身体是不可能健康的。

    “初二,艮其腓,不拯其随,其心不快。”是说人的下肢肌肉丰满,但现在却不长肉了,这种局部反应可能是病态,使人心里不愉快。

    “九三,艮不限,列其夤,厉、薰心。”这是说健康人的背厚腰圆,现在却腰胁部干瘦,这可能是一种病,使人心焦急。

    “六四,艮其身,无咎。”是说要注意保护胸腹部,因为这是人体重要脏器之所在,保护得好才不会有病。

    三、白巫术中的医药活动

    白巫术从主观上是想在神秘的环境中预占到未来的情况,或采取有效的方式治愈病魔,给人以健康。卜筮巫术是商周时最常用于诊疗活动的巫术。除此之外,还有:

    1、禁咒。在施行一些巫术前,要配合以语言,如咒枣治疟之术,其方式与敬重鬼神恰恰相反,而是以语言配以模仿巫术活动进行,禁咒术在特定的文化环境中,对鼓舞病人的勇气,增长信心可能有一定作用。

    2、祝祭。是期望得到天帝、祖先和神灵的保护,有一定的精神作用,《史记》载:“初成王少时病,周公乃自揃其蚤(爪),沉之河,以祝于神……成王病乃瘳。”

    3、祝由。它是以语言为主要手段并辅以一些仪式的祛除病邪的巫术,《素问·移精变气论》说:“余闻古之治病者,唯其移精变气,可祝由而已也。”可知祝由治病的巫术古已有之,行术者与患者都想通过祝说病由而使病邪解除,具有心理治疗的某种成分。

    4、禹步。相传大禹本人常主持祭祀、占卜活动。《禁经》受禁肿法中说:“五日旦即作法禹步法,闭气握固,若治病时,作想此手作热铁,义想前人病如雪,手著病(处)即散。又治病时常在病人生气上,若病人头上有浮肿,不得顿治使尽即伤人,当留少许明日更治。”关于禹步的使用,尚有三、七、九步之区别,并记载与呼吸相配合的方法。禹步之法是逐渐形成的,但与夏、商、同时期的传承是分不开的。

    5、祓除、傩舞及桃茢。这些均属于行为巫术,《周礼·女巫》“掌岁时拔除衅浴。”这种洗浴、清洁身体,在巫术观念中,认为可除灾灭病,特别是利用春天的桃花水洗涤妇女身上的不洁,名曰洁身洗垢,其目的为驱鬼求育。

    傩舞之风,在周代颇盛,大傩是在腊月前驱逐疫鬼的一种巫术活动,用以驱除疫鬼,故名打傩,或驱傩。

    桃茢是用苕(芦苇花)作的桃木柄扫帚,古人认为它有驱赶魔鬼邪恶及疫病的作用。

    6、卜筮测疾病。卜辞中诊断最灵的莫过于对妊娠和产期的推断。《易经》中关于“无妄之疾,勿药有喜。”“损其疾,使遄有喜,无咎。”都是对医疗实践经验的总结。

    四、医巫的流变与趋向

    巫是人类史前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才产生的,巫产生以后,曾把人类医药的经验予以吸取、传承变异,给比较质朴的医药经验和朴素的知识披上一层灵光,在医学史上形成了一个医巫合流的混杂阶段。夏、商正处在这个阶段的鼎盛时期。

    随着中国古代农耕文明的崛起,人们在造成一个人化的环境的同时,逐渐地打破神化的世界,显示了人的价值,不断冲淡了对神的信仰。到了周代,特别是周末,巫、医消长的趋势已有了反差,医药知识与经验开始逐渐从医巫合流的堤岸中分流出来,按自身的规律发展,而且愈向前发展,医巫的流向分歧愈明显。文化价值的取向成为医巫的分水岭,医药的取向是科学文明与精英文化,而巫则基本上转向下层位文化和神秘主义。

    回顾巫医在中国医学发展史上的作用和地位,应当指出:在不同历史时期之作用是很不相同的。在巫作为历史发展新生事物诞生及其发展之初期,巫医作为有知识之人在总结利用医药知识积累方面,其作用应当给予充分的肯定。然而,医学发展到运用唯物史观探求疾病病因、治疗的阶段时,巫医则在维护其唯心病因、治疗上与医学科学的发展出现了对抗,从而不再是促进的力量,而是转化为消极的阻碍势力,这种进步的取代约于西周之未。激烈争论和最终决裂于春秋战国时期。

更多中药材
  • 第一种是月经频发,如果月经周期短于21天,我们称为月经频发。第二种情况是月经稀发,如果月经周期超过35天,甚至几个月才来一次月经,我们成为月经稀发。第三种情况是阴道不规则出血,阴道流血没有规律性,可能发生在两次月经之间,也可能沥沥拉拉毫无时......
  • 第一个湿热型,它的表现呢我们看脸上长痘,油光满面,便秘或大便糖稀,舌头红,或者是舌苔发黄,这调理我们需要疏肝利胆,清热祛湿啊。第二种情况是痰湿型的,它是临床表现来看就是易胖体质,痰湿型这个类型一看就是个胖人体质,同时伴有四肢沉重,习惯躺着或......
  • 第一种类型:心火偏亢,症状表现为心烦不寐、烦躁不宁、怔忡、口干舌燥、小便短赤、口舌生疮、舌尖红、苔薄黄、脉细数,我们调理的方法是:清心泻火,宁心安神。第二种类型:肝郁化火,症状表现为急躁易怒、不寐多梦甚至彻夜不寐、伴有头晕头胀、目赤耳鸣、口......
  • 减肥现在临床呢,我们中医减肥的方法很多。第一个是针灸减肥,就是我们针灸当中的针刺啊,穴位埋线,拔罐,以及我们穴位按摩,这些方法都可以达到减肥的目的。第二个方面,我们是药食同源的方法,我们中药中的代餐饮,药膳这些东西,从饮食和运动方面,以及心......
  • 俗话说这个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春天是万物生长的季节,人体也不例外,人体新陈代谢旺盛,血液循环加快,呼吸消耗能加强,尤其是处于生长期的儿童来讲,生长激素分泌增多,为正处于我们生长发育期的儿童也创造了黄金条件。因此家长应该抓住孩子生长的这个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