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阴阳学说不等于迷信

    1.阴阳是我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最初涵义指日光的向背,向日为阳,背为阴,后来引申为气候的寒暖,方位的上下、内外,运动状态的躁动和宁静等,并认为阴阳的对立和消长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

    2.阴阳代表相互对立又相面关联的事物属性。一般地说凡是剧烈运动着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都属阳;相对静止着的、内守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都属阴。

    3.对于中医学而言,人体具有凝聚。滋润、抑制等作用的物质和功能属阴;人体具有推动、温煦、兴奋等作用的物质和功能属阳。

    4.阴阳二者互根互用,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

    5.阴阳二者且对立制约、消长平衡,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6.中医认为人体结构可划分为阴阳对立的两部分。

    7.中医学常以阴阳学说来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及病理变化。人体内外、表里、上下各部分之间以及机体的物质与物质、功能与功能之间、功能与物质之间必须保持相对的阴阳协调才能维持正常的生理活动,否则就会发生疾病。

    8.就诊断而言,疾病临床表现虽然错综复杂但都可用阴或阳来加以概括。中医的望、闻、问、切四诊都以分别阴阳属性为首务。

    9.中医治病不但要正确诊断确定治则,而且要熟炼掌握药物的阴阳属性。中药的四气指寒、热、温、凉。寒凉属阴,温热属阳。寒凉药能清火退热如黄芩、栀子;温热药能驱寒温补如附子、干姜等。辛、甘、酸、苦、咸为中药的“五味”,其中辛、甘属阳,酸、苦、咸属阴。

    10.中医治病的基本原则就是调整阴阳,补其不足,泻其有余,恢复阴阳的相对平衡。

    总之,中医治疗疾病,就是根据病症的阴阳偏胜偏衰情况确定治则,然后再结合药物的阴阳属性选择相应药物,纠正疾病的阴阳失衡状态,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更多中药材
  • 我在临床上,经常遇见一些病人成天认为自己的身体有病,从心脏到血管到骨骼到大脑,到五脏六腑,特别怀疑自己得怪病、重病。通通检查一遍,也查不出什么大毛病来,但是还是不肯善罢甘休,继续换医生,换医院,做更多的检查。这个疑心病,其实不是身体生病了,......
  • 我不建议大家过度节食减肥,或者单一的饮食减肥,黄帝内经里面说:“平人不食饮七日,而死者,水谷精气津液皆尽故也”,也就是说一个普通人啊,七天不吃不喝,身体呢就会因为气血耗竭而终结,所以呢,合理的健康饮食是很重要的。......
  • 晒太阳晒背。背部呢有督脉,督脉是“阳脉之海”,总督一身之阳气,反应脑,髓,肾的功能。晒太阳可以振奋督脉经络,帮助我们温通气血,对身体养生很有帮助。......
  • 《医学新语》记载啊,中医治病八大原则,汗、吐、下、和、温、清、消、补。可见啊汗法非常重要,很多疾病都需要发汗,我们常见的风寒感冒就是往往汗出了热就退。汗法还有消肿透疹,去风湿等作用。值得注意的是啊发汗呢,以汗出邪去为目的,过汗则伤津耗气,所......
  • 《三因极》讲,人得病有一个常见的病因是七情致病,喜、怒、忧、思、悲、恐、惊,喜则气缓,思则气结,悲则气消,怒则气逆,恐则气下。情绪对人的健康影响是很大的,我们都有这样的体验,心情不好的时候啊,消化功能异常,要么呢喜欢暴饮暴食,要么呢不想吃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