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冬病夏治良方

    冬病夏治即在夏季三伏天进行敷贴疗法,是我国医学传统方法之一,方法简便,疗效可靠。

    日常采用的方法较多,常用的一种是:取灸白芥子、元胡各21克,甘遂、细辛各12克。研成细末,用姜汁调成膏状,此为每人全部用量。将1/3药量分铺在6块直径约为5cm的油纸上,贴于背部双侧肺俞、心俞、膈俞,然后用橡皮膏固定,于初伏、二伏、三伏天各贴一次,贴4~6小时,连续3年。有效者除咳、痰、喘症状有不同程度改善外,均有感冒 感冒减少,过敏现象减轻或消失,体力增加。

    背部取穴贴药时应注意最好避开肋骨,循两边肋骨边缘,肋间肌处,使药物容易渗入,提高疗效。

    背部贴药的穴位多位于交感神经链的附近,是呼吸系统疾病的病理反射区,是治疗肺部疾病的有效穴,通过敷贴治疗后测定肺泡液内巨噬细胞吞噬能力及IgA/IgG含量和血淋巴细胞转化率均有所提高,血嗜酸性粒细胞明显减少,血浆皮质醇有非常显著的提高,从而证明敷贴疗法可增强机体非特异性免疫力,使机体过敏状态有所降低,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的功能状态得到改善。

    祖国医学早有耳与肺脏关系的叙述:“肺主气、一身元贯于耳。”目前利用耳区与脏腑的相应反应点治疗哮喘已取得疗效。方法是用短毫针刺入肺穴、交感、气管穴、肾上腺及平喘穴,留针对性5~30分钟,每5~10分钟捻针1次,以加强疗效。除耳针外,近年对儿童哮喘已较多采用耳穴敷贴法,方法贴穴前用肥皂或酒精棉球将耳壳擦洗干净,使药物能更好地渗透到皮下,起到刺激耳穴的作用,将王不留行或磁场铁小粒放于用消炎解痛膏0.6cm*0.6cm方块胶布上,贴在所选取用的耳穴上,每次贴一侧面耳穴,3~4天更换贴对侧面耳穴,天热时缩短贴敷时间。耳穴敷贴疗法较简便,无痛苦,疗效较好,容易为儿童接受。

更多中药材
  • 一、可以清热解毒,甘草在中药里有调和百药的作用,就是很多有毒的药物,吃的时候可以加以甘草来缓解毒性。二、清热,它可以祛痰止咳,像甘草合剂就是以甘草为主来提取的一些有效成分。三、缓急止痛,缓急止痛是针对一些肌肉痉挛性的疼痛,《芍药甘草汤》就可......
  • 黄芪补一身之气,因为我们补气的药除了黄芪之外也有不少,像白术也是补气的。那么至于说我们这个从中医的成方来讲,补气的那个成方是四君子,参苓术草,加起来就是补气的。只有一味黄芪也可以起到完全补气的作用,那么吃上之后呢,就是比如身体乏力啊这种表现......
  • 当归头止血,当归身养血,当归尾破血,全当归呢补血活血,所以日常补血养血,我们一般选用当归身或者全当归,所以说当归全身都是宝,但是当归补血我们一般要和补气的黄芪来搭配。因为中医讲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这样补血效果才能又快又好,比如著名的当归......
  • 黄连这味中药最主要的作用:第一个是清心火,所以我们经常多梦的人吃黄连可以清心火,黄连苦口利于病。第二个厚肠胃,所以我们经常说拉肚子时候吃黄连,对吧?还有我们有个药呢,叫交泰丸,就是一个黄连和一个肉桂,一个寒的,一个热的,一个往下走的,一个往......
  • 生三七是三七直接洗净切片晒干的三七,熟三七是生三七经过炒、蒸、炸等等的加工才能够得到。生三七偏于化瘀止血,消肿定痛。熟三七偏于滋补补气补血,止血化瘀的力量它就差一点,如果想用来补气血,同时又需要活血化瘀,那么就可以用熟三七,如果仅仅需要止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