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马克·波罗的中医药见闻

    13世纪著名的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Marco

    Polo,1254~1324)于公元1275年到达中国,在华旅行、工作、生活了十七年之久,足迹涉及中国的东、南、西、北、中部许多地方。他回到意大利之后,于1298年参加威尼斯对热那亚的战争中被俘。在狱中他对同狱的鲁思梯谦回忆了自己以往旅居中国期间的经历与见闻。鲁思梯谦将之记录、整理,于1299年以《马可·波罗游记》书名出版。兹就中医中药角度,追寻马可·波罗在中国的一些有关见闻,这也是他到过中国的又一佐证。

    千百年来,苏州和杭州是名医荟萃之地,马可·波罗游历苏、杭时,两地的中医中药盛况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马可·波罗游记》(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1981年出版中文译本,以下简称《游记》)写道:“(苏州)有许多医术高明的医生,善于探出病根,对症下药”;“在(杭州)另一些街道上,住着医师和星占学家。他们向人传授文化和许多其他的技术。”

    中国地域辽阔,出产着名目繁多、卓有疗效的中药,《游记》述说:“肃州(酒泉)境内多山,山上出产一种质量非常好的大黄,别处的商人都来这儿采购,然后行销世界各地“;“(云南)这个省区也产丁香,……这地方除了其他药材外,还盛产生姜和肉桂。,“

    麝香是有多种医疗功效的名贵中药,马可·波罗忆述其猎取过程:“西凉州……又出产最优良和价格高昂的麝香。生产这种麝香的动物,是一种名叫香獐的动物。它的皮毛和一种较大的鹿相似。这种香獐的脐部,有一袋凝固的血块,猎取麝香的人,利用星月的清辉,割下这个皮囊,晒干”;“(云南)这里生长大批的麝……所以生产的麝香,也相应地比较多”;“(西藏)这地方出产一种麝,数量很多,整个地区充满麝香的气味。”

    由于马可·波罗的中药知识不多,而记录整理其忆述内容者,对中国的事物十分陌生,所以《游记》中所讲述的中药,大多只是笼统地称药材,例如:“凡世界上最为稀奇珍贵的东西,都能在这座城市(北京)找到,……如宝石、珍珠、药材和香科“;“过了这条河(黄河),再走三日路程,到达一个叫做开昌府的城市,……这一带盛产丝、生姜和许多药材。“此外,《游记》中还记载了中国一些地方特产的药酒,例如“契丹省大部分居民饮用的酒,是用米加上各种香科和药材酿制成功的”。

    可见,马可·波罗在中国居留的长时期里,对中医中药的耳闻目见和交谈,次数相当多,涉及面相当广。特别要指出的是,在《游记》的内容中,马可·波罗当年在中国,由某地到另一城市需走几天路程、经过什么江河、到达某些地方后观察到当地所产和出售的药材,大多谈得颇为具体。尤其是他对麝和麝香的产地以及猎取麝香的时间、做法等忆述之翔实,可以表明,正由于他身临其境,经过对中医中药的实际接触、观察之后,印象深刻,以致历久难忘。

更多中药材
  • 扁豆花富含蛋白质。维生素B。维生素C和其他营养物质,其营养价值和饮食价值很高,适量的饮食对自己的健康有很好的补充作用,但扁豆花的效果和作用是什么?1.扁豆花的功效和作用。从扁豆花的性味归经来看,其性寒甘,可入脾、胃、大肠经,具有健脾、中暑、......
  • 姜,也被称为生姜,姜,有独特的辛辣香味,是一种常用的调味品,它可以使各种菜肴美味可口,味道香。吃几片姜或放一点姜,可以改善食欲,增加食欲,所以俗话说:米饭不香,吃姜。姜的辛辣成分主要有姜酮、姜醇和姜酚。它们具有一定的挥发性,能增强和加速血液......
  • 三黄,即黄芩、黄连、黄柏,是中医临床常用的清热解毒燥湿药。三者均有苦寒之味,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的功效。三者常相互配合,以提高清热解毒的力度,因此被称为三黄,因为它们都姓黄,但经过仔细研究,还是有一些区别的。黄芩是唇形科植物黄芩的根。中医......
  • 枸杞应干燥、通风,避免高温,防蛀。不要吃太多的滋补品,枸杞也不例外。一般来说,健康的成年人每天吃20克左右的古枸杞比较合适;如果想到治疗效果,最好每天吃30克左右。过黄过度熏制可使枸杞明亮,外观鲜红,但对人体有害,购买时应注意不要简单地注意......
  • 山药多用于解渴(糖尿病)和虚劳咳嗽。炒后食用可治疗脾胃不足和肾气不足。但有湿热实邪者(如大便粘滞不爽、小便短赤不利、舌苔黄腻等)不宜多服;山药有收涩作用,大便干结者不宜食用;山药淀粉酶不耐高热,不宜长时间煎炸;不要一起吃山药和甘遂,也不要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