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药用植物芦笋茎枯病

    药用植物芦笋茎枯病

    芦笋

    学名

    Asparagus officinalis L.别名石刁柏,为百合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是著名的药用蔬菜。以根部入药。全国许多地方都在栽培。

    症状

    又称芦笋茎腐病。主要为害茎、枝和叶。茎部初生纺锤形或线条状暗褐色斑,周缘水渍状,病斑渐扩大,中央赤褐色凹陷,其上散生很多黑色小粒点,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器,病斑绕茎或枝一周后,致病斑上部干枯,似火烧状,不仅影响下年嫩茎的质量,甚至造成绝产绝收,成为芦笋生产中的毁灭性病害。

    病原

    Phomopsis asparagi(Sacc.)Bubak 称天门冬拟茎点霉,属半知菌亚门真菌。分生孢子器形成于子座中,单生或2—3聚生,扁球形至近三角形,黑色,孔口突出,近孔口处壁厚。分生孢子角乳白色,a型分生孢子长椭圆形至梭形,无色,单胞,两端各具1油球,大小7.5—10.0×2.5—3.0(μm)。此外,还有b型和中间类型的分生孢子。生长适温10—30℃,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最适温度25℃。在PH5—10的培养基上均可生长,以PH7最佳。光照能诱导分生孢子器产生。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主要以分生孢子器或分生孢子在病残体上越冬,田间或堆积在田埂上的枯老病残株上的分生孢子器,在高湿条件下释放出分生孢子进行侵染,成为翌年主要初侵染源。茎、枝及病斑上产生的分生孢子随雨水沿茎枝向下流,致茎基部形成大量病斑,或引起流行。该病早春始发,均温15℃潜育期7—10天,多经5—10天形成繁殖器官,以分生孢子进行初侵染和再侵染,早期形成的分生孢子器能越夏,成为秋季侵染源。该病多在梅雨或秋雨连绵的季节发生流行,均温19.8—28.5℃进入盛发期,连阴雨或台风暴雨后病情加剧,施用氮肥过多或缺乏,或土壤湿度大发病重。品种间抗病性差异明显。

    防治方法

    防治该病需从秋、冬季田间卫生入手,加强栽培管理,配合药剂防治对压低冬季田间菌源及减轻下年田间病情具明显作用。(1)目前在缺少抗病品种情况下,应推行配方施肥技术,适当增施磷钾肥,早春先采收绿芦笋,留母茎的时间适当向后推迟,提高寄主抗病力。(2)收获时沿土表割除,将枯老病残深埋或烧毁,并注意清除杂草。(3)在春、夏季采笋期或割除老株留母茎后,对重病田在根盘表面和嫩茎及嫩枝抽蔓期进行喷药保护。可防止幼笋出土即受病菌侵染,还可保护所留母茎免受大气中病原菌为害。药剂可选用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或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40%多·硫悬浮剂或50%混杀硫悬浮剂500倍液、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500倍液、2%BO—10水剂100倍液,隔10天左右1次,连续防治3—4次,遇雨适当增加次数,雨后及时补喷。重病区尤其要抓住笋株易被侵染的幼嫩期及时防治,40天以上笋株抗病力虽逐渐增强,但也要抓住培土前或采收结束扒土后2—3天晒根盘时进行喷药保护,并注意合理混用或轮用。(4)有条件的用10%百菌清重烟剂9—10.5kg/hm2,放烟0.5小时后烟云逐渐沉降到芦笋植株上,防效80%左右。

更多中药材
  • 何钱 贵州省江口县人民医院方药组成:炙黄芪20克,茯苓20克,木香15克,槟榔15克,干姜9克,焦白术20克,当归25克,砂仁18克,石斛20克,黄连9克,炙甘草9克,党参20克,炒杜仲15克,苏梗15克,青蒿15克,鹿茸9克,山药25克,......
  • 急性脊髓炎又称急性横贯性脊髓炎,是非特异性炎症引起脊髓白质脱髓鞘病变或坏死,导致急性横贯性脊髓损害。多发生在感染之后,炎症常累及几个脊髓节段的灰白质及其周围的脊膜,并以胸髓最易受侵。本病有三大临床特点:病损水平以下的肢体瘫痪;传导束性感觉障......
  • 王金亮 山西省平遥县中医院刘某,女,32岁。2009年7月9日初诊。半月来,经常恶心,吐涎沫,经医院诊断为神经性呕吐,服中西药未果。观其精神萎顿,面黄,就诊中干呕连连。舌淡,苔白,六脉沉细。治以温中和胃,降逆止呕。立方半夏干姜散:半夏10克......
  • 庞国明 河南省开封市中医院膏方制备,“开路药”已服,脾胃功能得调,即可服用膏方。服膏调养当要遵医服用,如果医嘱不详、服法不当,膏方的疗效也会大打折扣。服用膏方时要注意以下几点。服膏季节 一般来说,服用膏方多在冬至即“一九”开始,至“九九”结......
  • “邹润安论柴胡”作者为四川自贡怡康中医诊所王昆文。《本经》谓柴胡“味苦,平,主心腹,去肠胃中积气、饮食积聚,寒热邪气,推陈出新”。在《伤寒杂病论》中,组成含柴胡的经方共9个,而且至今仍是临床常用方,其中最著名的有大、小柴胡汤,四逆散,鳖甲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