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黄芪栽培技术

    黄芪是重要的药用资源,可成为丘陵山区发展高效农业、提高农民收入的好项目。技术措施如下:

    深耕细耙 增施有机肥

    选择土层深厚,土质疏松、肥沃、排水良好、渗水力强的砂质壤土,冬前深翻50cm以上,地周围挖好排水沟,以防存水烂根。注意的茬以萝卜、玉米为好,不选豆茬地、花生地。亩施优质圈肥10吨,复合肥100kg,结合深翻,施入底层。

    选用优良品种 进行种子处理

    选用优质高产多倍体新品系——文黄11,该品种产量高,于品亩产664kg,黄芪种子外有果胶质角质层,吸水力差,5小时吸水膨胀仅达10%左右,发芽率低且不整齐,故播前应进行种子处理。方法是:将干种子对上种子量2/3的干细砂(砂粒小于种子),在石碾上压60圈至70圈,边压边翻动,使其碾压均匀,碾至种皮由棕黑色变暗。经此处理后,再浸种5小时,其吸水膨胀率达90%以上。用水掏出已吸水膨胀的种子,直接播种。

    浅播覆土 顺垄推压

    黄芪春播、冬播均可。在整好的地里,按行距33cm的距离,开2cm深的浅沟,将处理好的种子均匀撒于沟内,覆土2cm,然后顺播种垄用锄推压一遍。每亩用种不超过1kg,吸水膨胀种子不超过2kg。

    适时间、定苗,适当浇水,及早摘蕾打心

    当黄芪幼苗高7cm左右,复叶3片-4片时,进行间苗;苗高10cm左右时定苗,株距10~13cm。黄芪耐干旱,一般不需浇水,若遇特殊干旱,可适当浇水。雨季温度大时,应及时排水。开花结实会消耗养分,影响根的质量,故商品田应及时摘除花蕾,并打去即将成为花序的顶心,促使养分向根部供应转移。

    抓好病虫害防治

    危害黄芪的害虫有蒙古灰象甲、金龟子、网目拟地甲、种蝇、蚜虫、豆荚螟等。对前三者,可用敌百虫、花生饼、水按0.1:2:2的比例配成毒饵于晴天早上撒于地面或排水沟防治。种蝇以幼虫在土中钻蛀黄芪幼苗根部,可用80%的乐果乳剂1000倍液,浇灌受害株根茎周围。对蚜虫应用40%乐果乳油1500倍液喷雾,效果较好。防治豆荚螟可在成虫期傍晚喷50%敌敌畏1000倍液毒杀成虫,或在幼虫初孵化期喷杀虫眯800倍液,毒杀幼虫。危害黄芪的病害主要是白粉病、紫纹羽病。植株生长茂密、通风透光不良的地块易发生白粉病,受害叶片和荚果表面有白色粉状斑,造成早期落叶或整株枯萎,要及时清园处理病残株。紫纹羽病多发生于高温多湿、地下水位高、土质黏重的地块,发病后,植株地上部分自下而上发黄脱落,最后整株枯萎死亡,可用50%石灰乳浇灌病穴或在病穴四周撒施石灰粉,以防蔓延。

    适时采收

    黄芪播种后3~4年即可采收,但质量不及5~6年生的好。收时将地上部分割掉,在畦的一边开沟,将根刨出,晒干备用。注意不要将根折断。

更多中药材
  • 毛进军 河南省驻马店市第四人民医院中医自古流传一句话:“中医的不传之秘在于药量”,就是说中医治病,在辨证准确的前提下,必须药量轻重适宜,才能取得良好的疗效。笔者认为,这里所说的“药量”,不仅仅是指方剂中药物的剂量,更重要的是指药量间的配伍比......
  • 李军 四川省巴中市中医院痤疮,俗称青春痘、粉刺、暗疮,是青春期常见的皮肤病,痤疮是一种发生于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皮肤病。中医学称之为“粉刺”、“面粉渣”、“酒刺”、“风刺”等,并认为素体阳热偏盛是痤疮发病的根本;饮食不节,外邪侵袭是致病的条件;......
  • 刘某,女,53岁,2010年10月24日就诊。患者既往有支气管哮喘病史30余年,两日前因接触油漆,出现气紧喘息,自行吸入布地奈德和沙丁胺醇后,未见明显缓解,遂到门诊就诊。刻诊见患者气促,呼吸困难,面色发绀,喉间痰鸣,诉夜间喘息不得平卧,咯白......
  • 孙亚威 江苏省新沂市中医院乔某,女,1岁,2011年8月15日初诊。患儿腹泻5天,一日4~5次,大便酸臭如败卵。夹有奶瓣,含少量黏液,神疲,伴呕吐,食欲不振,哺乳后即泻。笔者采用“高氏揉捏法”治疗一次泻止,巩固3次而愈。具体操作如下:揉腹:......
  • 月经不调是以月经周期异常为主症的月经病,临床有月经先期、月经后期、月经先后无定期几种情况。月经周期缩短,经行提前7天以上,甚至10余日一行者,称月经先期。月经周期延长,经行错后7天以上,甚至3~5个月一行者,称月经后期。月经周期延长或缩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