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清暑益气有良方

    王氏清暑益气汤

    方药:西洋参(5克),石斛(15克),麦冬(9克),黄连(3克),竹叶(6克),荷梗(15克),知母(6克),甘草(3克),粳米(15克),西瓜翠衣(30克)。原书未注明剂量,括号内为现代一般采用的剂量。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2次分服。

    功能:清暑益气,养阴生津。

    主治:暑热仍盛,气津已伤。

    方剂解析

    王氏清暑益气汤是治疗夏季感受暑热而引起的热性病的常用方剂。因为有暑热仍盛,气津已伤的特点,治疗时不但要清其暑热,还须益气生津,方能达到治疗目的。王氏清暑益气汤中,药物分为两组,一组为黄连、知母、竹叶、西瓜翠衣、荷梗,能清热解暑;另一组为西洋参、石斛、麦冬、粳米,能益气生津,两组配合,共成清热泻火、益气生津之用。王孟英用本方治“暑伤气阴,以清暑热而益元气,无不应手而取效也”。

    王氏清暑益气汤与东汉张仲景《伤寒论》中的白虎加人参汤功能相似,二者均有清热解暑、益气生津作用,均可用于暑热未退、津气两伤之证,但白虎汤清泄暑热之力较强,治暑热炽盛而津气耗伤不甚者,而王氏清暑益气汤养阴益气生津之力较好,治暑热之势稍减而津气损伤较甚者。临证时必须权衡暑热与津气耗伤的轻重缓急而加减用之。

    综观本方,凡热性病见热邪未退,而正气已伤,身热而兼气津两伤之症者均可酌情应用。据资料报道,以本方加减用于治疗肺炎、小儿夏季热、老年夏季热均取得良好效果。

    李氏清暑益气汤

    若脾胃素虚,夏季感受暑湿之邪而病者,当用李氏(东垣)清暑益气汤治疗。

    李氏清暑益气汤与王氏清暑益气汤,名同实异。李氏清暑益气汤是由补中益气汤去柴胡加味而来,重在益气、除湿、健脾,“虽有清暑之名,而无清暑之实”。

    李氏清暑益气汤主要用于治疗脾胃素虚,又感暑湿之证。对湿热内蕴内伤杂证,本方亦可选用。据临床报道,本方用于治疗感冒低热、小儿夏季热、非特异性结肠炎、慢性疲劳综合征等均取得一定疗效。

    两方比较

    中医治病是辨证(证侯)施治,而不是单纯的辨病治疗,常常有“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情况。以清暑益气汤为例,王氏和李氏的清暑益气汤都可以治疗同一种疾病——暑温病(暑季外感热病),所治病名相同,但是证型不同,一个是暑热伤津耗气之证,一个是暑热兼湿之证,低热,而湿像明显。这就是同一种疾病治疗方法却不同;又如,无论是外感热病,或是内伤杂证,不同的疾病,只要在疾病过程中见到同样证侯时,均可应用同一处方治疗,如前面提到的李氏清暑益气汤。同病异治,异病同治体现出了中医辨证论治的高度灵活性和高度原则性。因此,在应用古代经典名方时,必须强调辨证治疗,决不能以病名对号入座。

更多中药材
  • 今天我们就来说说这个问题,阴虚简单的说就是火旺,虚火旺盛,有了虚火会有什么表现呢?最常见的就是口干口渴,平时总是爱喝水,然后就会出现潮热,盗汗,有的病人严重的时候啊,一觉醒来,汗水把整个的头发全部都打湿了。还有就是五心烦热,这里的五心指的是......
  • 今天来和大家说一说,中医上讲望而知之谓之神,望面色,望形体,望舌苔,望舌质,舌下络脉可以帮助中医对患者进行辨证,我们说舌为心之苗窍,这就说明通过舌相可以看出心脏的一些病态反应,特别是舌下的青筋,可以反映心血管淤堵的这样一个苗头。通常来说,正......
  • 身体健康的人,舌头红润有光泽,舌苔表面的光滑无异常,但是如果舌头中间出现了裂痕,而且久久不会消失,这说明咱们的身体可能出现了一定的问题,要引起一定的重视。那么舌头有裂纹究竟有哪些原因呢?第一,阴虚血亏,身体内血热内盛,舌面就会出现萎缩,并且......
  • 大家可以看看这个方子。枳术汤出自东汉大医张仲景《金匮要略》,该方由枳实、白术两味中药组成。枳实味苦,心酸,性温,归脾胃大肠经,苦难能降,是往下走的,刚好把上冲的那股气儿给降下来。我们常说脾虚生痰湿,气滞也会生痰,而且气滞的痰容易卡在咽喉,枳......
  • 第一消化不良,脾胃虚弱典型的临床表现就是消化不良,我们都知道胃主受纳脾主运化的,脾和胃不能很好的工作,那么就会出现食欲不振,胃脘不适等症状。第二排便不畅,通常来讲,如果你脾胃虚弱了,那么下边就会出现两种状态,第一种呢,就是大便溏薄,甚至叫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