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补肾助阳,宣风活络

    产后腰背酸痛伴腰腿酸冷

    补肾活络汤

    前人验方并经临床实践有效的验方

    【方名】本方之名是鉴于本方的药物作用而命名的。前人以此专治产后腰背疼痛。夏桂成是在我科已故老中医季梦熊先生的笔记本上抄来的,并名之为产后腰背疼痛经效方,俟后在临床上进行加减,改名为补肾活络汤。

    【组成】杜仲12克,骨碎补、威灵仙、川断、当归、赤芍、寄生、补骨脂各10克,大生地黄9克,红花5克。

    【服法】每日1剂,如能喝酒者,水酒各半煎分2次服。

    【功用】补肾助阳,宣风活络止痛。

    【适应证】大产或小产之后,腰背疼痛或酸痛,并伴腰腿酸冷,小便较频,有时腰酸、背痛较为剧烈影响俯仰,甚则影响睡眠。

    【方解】本方所治在于产后腰背疼痛。按产后腰背疼痛,属于肾虚夹有风寒,或者余瘀阻络,因此本方用杜仲为主药。杜仲乃温补肾阳的药物,佐以骨碎补、川断、寄生、补骨脂等品,大补其肾。其中骨碎补不仅在于温补肾阳,而且还有止疼痛的效果;加入威灵仙者,乃系去风湿之药,大凡出现疼痛,一般与风湿有关,而今分娩者,常易感受风寒、风湿等邪,所谓最虚之处,便是容邪之所,分娩者肾虚,腰为肾府,故当参入祛风湿之品,分娩损害,又易留瘀,故入红花以化瘀,且红花少量者,又能养血也;生地黄一味,不仅在于养血,而且亦在于扶阴抑阳,防诸多温补肾阳之药给亡血伤津的产妇带来不利影响,如无阴虚阳旺的内在现象者,可去生地黄而入熟地黄。

    【临床运用】本方不仅适用于产后腰背疼痛,而且也适用于经行腰痛、闪挫损腰等病证。

    1.经行腰痛 经行腰痛,或背痛颇剧,月经后期,经量偏少,色紫红,有血块,或有烂肉样血块,小腹疼痛,经行淋漓不易净,经净后诸证缓解,或者常有头昏耳鸣,小便或有频数,形体或腰腿有冷感,脉象细濡,舌质淡黯。用本方治疗时,加入川牛膝10克,延胡索12克,泽兰9克。

    2.闪挫损腰 女子稍不注意,闪挫损腰,致腰背疼痛,影响俯卧,影响生活,脉象细弦,舌质淡紫。用本方治疗时,加入炙乳、没各6克,桃仁10克。

    【按语】本方原名为产后腰背疼痛经效方,原方有皂角刺、甘草,我们去之,加入寄生。根据我科已故老中医季梦熊介绍,他应用本方治疗10例大小产后腰背疼痛较剧者,均获得效果。我们所加减的方剂,改名为补肾活络汤,亦在临床上前后使用于10余例,的确获得不同程度改善或痊愈。考本方与《傅青主产后编》的养荣壮肾汤相似。养荣壮肾汤用当归、防风、独活、桂心、杜仲、续断、寄生,或加熟地黄;此方治疗产后感风寒腰痛不可转,由于是感受风寒,故方中多加一味祛风药。《伤科大成》的补肾活血汤,药用熟地黄、枸杞子、菟丝子、淡苁蓉、杜仲、补骨脂、当归尾、没药、红花、独活,治疗肾虚瘀阻,因伤所致者。

    关于产后腰痛,《傅青主产后编》中说:“由女人肾位系胞,腰为肾府,产后劳伤肾气,损动胞络,或虚未复而风乘之也。”因此产后腰痛,肾虚是主要的,前人认为“产后多虚多瘀”,“易寒易热”,所以产后肾虚常多夹瘀,由于产后多汗,极易感受风寒或者寒湿,因此产后腰背痛,既然以肾虚为主,同时又必兼血瘀,兼有外感之风寒或者寒湿,故出现病变上的复杂性,也就形成本方药的复杂性,故本方治之有效,也就反映了客观病变复杂的真实性。方中的杜仲、骨碎补为要药,着重分析之。

    杜仲:味甘、微辛,性温,入肝、肾二经,具有补肝肾,强筋骨,安胎壮腰的作用,可治疗腰脊疼痛,足膝酸楚,胎漏胎堕,阴下湿痒,小便余沥等证,《神农本草经》:曰“主腰膝痛,补中益精气,坚筋骨强志,除阴下湿痒,小便余沥。”甄权本草认为:“肾冷肾虚腰痛,人虚而身强直风也,腰不利,加而用之。”治疗腰痛的名方青娥丸,药用杜仲、胡桃、补骨纸,而杜仲是其中最为重要的药物;《证治准绳》所用的杜仲丸,是治疗妇娠二三月,胎动腰痛欲坠者,仅杜仲、川断二药。可见杜仲是治疗肾虚腰痛的主药。

    骨碎补:又名毛姜、猴姜,味苦,性温,入肝、肾二经,具有补肾接骨,行血止血的作用。可以治疗骨折伤损,肾虚久泻,耳鸣齿痛等病证。甄权本草认为其药“主骨中毒气,风血疼痛,五劳六极,手足不收,上热下冷。”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认为:“此药研末,猪肾夹煨,空心食,治疗耳鸣及肾虚久泻,牙疼。”可见骨碎补亦是治疗肾虚腰痛的要药,所不同者,骨碎补还有着行血止血的一面,此与杜仲不同,故有治疗骨折伤损的作用。类似于川续断的功用,同杜仲、补骨脂类药同用,则重在补肾,同红花、桃仁合用,可侧重活血化瘀耳。

    【加减】若形体肢冷,腰冷尤著者,加炙桂枝6~9克,肉桂6克;若头昏头痛,周身骨节亦痛者,加入炙蜈蚣2条,全蝎5克;若伴上热头痛,烦热口渴者,加入钩藤15克,炒丹皮10;若脾胃失和,脘腹作胀,大便溏泄者,可去熟地黄、当归,加入广木香9克,炒白术10克,砂仁(后下)5克,广陈皮6克。

更多中药材
  • 王廷治 胥燕 四川省剑阁县中医院龚某,男,43岁,2008年2月25日初诊。自述其近半月来节日加餐,杯盘满桌,鸡鸭鱼肉,毫无口福,时常晨起腹痛腹泻,或溏或如水样,泻后稍舒,每日3~5次,病情时轻时重。服用柳氮磺吡啶或黄连素片、庆大霉素片等药......
  • 根据病因不同,休克分为感染性休克、低血容量休克、心源性休克、过敏性休克,神经源性休克等。各种病原微生物导致的感染达到一定程度造成微循环障碍时,可导致感染性休克。休克多属中医“脱证”范畴。病因病机(1)亡血失津:突然内外出血,如吐血、咯血、便......
  • 魏文浩 魏斋 河北省保定市清苑县中医医院张某,男,72岁。1987年12月13日初诊。患者有咳喘病史40余年,近8年来咳嗽加重,动则喘甚,畏寒肢冷,面部及下肢浮肿,下肢浮肿为甚,按之没指,兼有心悸发憋。刻诊:气息短促,呼多吸少,面色晦黯,唇......
  • 王金亮 侯红霞 山西省平遥县中医院王某,男,13岁。2007年8月29日初诊,自入秋以来即感胃脘不适,时有吐泻,继之病情加重,现水浆入口即吐,米粒难进。口渴而喜饮,但愈饮愈渴,昼夜嗜睡,脉沉濡,舌红,苔白。此乃暑湿内蕴,胃阳不振,脾气也伤,......
  • 张英栋 山西省晋中市第三人民医院唐代大医孙思邈继承了历代医家对温疫的预防经验和诊治思想,提出了“瘴疠”、“温风”、”毒气”等病因,肯定了“毒”是传染病的主要病原,治疗上突出清热解毒。但提到避瘟时却倡用温药。避瘟为防病,“凡能依时摄生者,可居......